【摘要】近年來,中國中小河流在治理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與不足。因此,應對當前中小河流的現狀進行分析,對中小河流治理的關鍵技術予以深入地探討,將中小河流生物多樣性的恢復當作重點目標,有效地改善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和諧發展。
【關鍵詞】中小河流;治理技術;生態修復;分析
前言
眾所周知,中國的中小河流數量眾多,在人類活動的影響與作用下,中小河流出現了明顯的退化,并且山洪災害也更加頻繁,所以,一定要及時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然而,在實際治理的過程中需要站在河流本身角度,積極推動生態水利建設,逐漸轉向現代水利,確保河岸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實現河流水體和河岸間的連續性,進而不斷改善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使中小河流能夠更健康地發展。
一、淺議中小河流管理現狀問題點
1-1、缺乏對河流系統性功能的重視
目前,在針對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缺乏對河流系統性功能的重視,一味地進行單一的河流治理,只能治標不治本。同時,未能有效利用周邊植物根系的緊固作用,忽視了植物的自然生態修復功能。筆者認為,應遵循自然環境的演變規律,盡量減少對天然河道的改造,依據河道形狀設計多樣化的、適宜的水流結構。
1-2、治理投入不足,管理薄弱。
長久以來,國內中小河流治理管理的資金主要依靠當地政府,中央撥放的資金難以及時到達地方政府。因此,資金缺少是造成治理速度緩慢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從而使得當地政府管理不到位。由于管理意識薄弱,導致部分違規現象頻繁出現,例如建筑和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河道亂采砂石等。最終導致洪澇災害頻發,給人民財產安全和經濟發展都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1-3、防災防洪意識淡薄。
經過持續的治理和河道改進,在全國范圍內已基本形成大型河流的防洪體系,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型防洪系統初現成效。但國內的中小河流具有數量大、分布不集中的特點,導致針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發展緩慢。目前,全國仍有過半的中小型河流缺乏有效治理,防洪標準也無法達到國家的規定值。另一方面,治理工作的滯后導致國民的防災意識薄弱,部分不適宜居住的危險地區如河灘、山區等仍有人長期居住,增加了河流治理工作的難度。
二、治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主功能優先原則。
河流的生態系統功能在不同河段、不同時期的重要程度有所差異。例如,在部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其污染問題相對突出,治理工作的首要考慮是先恢復該地區河流的自凈功能,以防止失衡的河流生態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而對于污染問題較輕的經濟發達地區,可優先考慮改善河流生態體統結構和功能,以滿足生態功能的需要。也就是說,河流治理工作應結合實際,突出考慮河流的主功能,以提高合理治理效率。
2-2、綜合效益最優化原則。
河流治理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河流生態系統具有的復雜性,其使得河流最終的修復結果的不穩定,從而使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具有風險大、耗費資金多、及修復周期長的特點。因此,在針對中小河流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將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結合,從整個流域系統出發進行宏觀分析,并通過費用效益理論針對現有基礎上的費用、及效益進行比較,根據河流所處的不同治理修復階段,針對性地提出河流修復的最優方案,以獲得最大的河流治理成效,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三、研討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
3-1、改變河道特性。
在以往的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河流治理工程對部分彎曲河段進行截彎改直處理,或者直接將其直線化,使得一些天然河流被改造成直線型的單一人工河流。由于河道特性被改變,失去了原有的急、緩流相間的格局,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對水深、水流速度、及河流溫度有不同習性的生物失去了正常的生存條件。因此,恢復河道自然特性,并恢復周邊生態系統內的植被,以提高中小河流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是河流生態修復技術中的重要工程措施。
3-2、生態護岸修復技術。
生態護岸是結合生態系統保護與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而出現的一種新型生態護岸技術,即是將水陸生態系統兩者巧妙結合,對區域范圍內的生物流及能流起著天然保護層和過濾器的作用。依據其依靠的主要護岸材料,大致可分為植被型護岸、石材護岸、及木料護岸三種類型。目前,柳樹因其具有極強的耐水性和繁殖方便的特點,成為生態護岸工程中使用率最高的天然護岸材料之一。常見的護岸方式有:柳排護岸、柳枝工混合護岸、及柳樹桿護岸等。同時,還可種植其他可輔助水質凈化的植物,如玉蟬花等,以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3-3、改善土地處理技術。
土地處理技術相對來說較為古老。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土地處理技術可分為濕地系統、地標漫流、地下漫流以及快、慢速滲濾五種類型。土地處理系統是以土地為基本設施,利用植物和土地系統的天然吸附、過濾、凈化能力以及自我調節特性,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凈水目的。其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對可降解有機物的凈化;對化學物質如磷和氮的去除;對病原微生物的去除等。通過土地處理技術,可有效地修復中小河流生態環境,幫助生態系統恢復平衡。
四、結語
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任重道遠,除了原有的控制污染程度、改變河道形狀等方式,生態修復技術是一個更為有效的改善水質及恢復水生生態平衡的重要方法。通過生態修復技術,創造合適的水生生物和植物棲息條件,建立和保護平衡的河流生態系統,優化群落結構,以達到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的目的。建設生態水體河道是中小河流治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劉貴琪.中小河流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存在問題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11).
[2] 袁衛玲.關于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生態修復[J].湖南水利水電,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