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創刊于1981年的《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到今天已經走過了40個春秋,它就像一艘引領整個航線的船只,指引著全國學校體育界的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上下求索、行穩致遠。有道是“四十不惑”,經歷了40年的風風雨雨,相信步入“壯年”的《中國學校體育》,生逢盛世當不負韶華,一定會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輝煌。
我是從1978年走上體育之路的一名競技體育人,從事過8年的專業體育運動,可以說要比《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早一步開始“體育生涯”。盡管從不同的領域出發,但在經過30年的“摸爬滾打”后,我和雜志的同仁已親如戰友、近如同事,和雜志的交集也越來越多——我們一起采訪,一起走基層,一起探討策劃選題,有幸為雜志撰稿,成為雜志的編委,最重要的,通過雜志這座學校體育界專家、學者以及教研員、體育教師和我之間的橋梁,讓我們成為了朋友。
在歷史的交匯點上,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不斷結合、融合,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不斷結合、融合,讓我這個30年來一直堅持在學校體育戰線上的老兵頗為受益,收獲良多。30年后,我這個當年的競技體育人逐漸成為了學校體育大軍中堅定的一份子,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我心,體育是培養身心和社會適應全面發展人的健康體育觀成為我事業、生活的座右銘。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段時間里,競技體育等同于學校體育,幾乎所有的競技體育人才都來自校園,高校成為名義上的“國家隊”。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我國競技體育逐漸轉型進入到“專業”階段,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漸行漸遠”,加之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因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初確立的“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方針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破壞,學校體育工作也淪落為“小三門”。
我的運動生涯就始于這一時期,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受競技體育錦標主義的影響,人們對學校體育工作并不看重,即使在我成為中國教育報記者之后,也主要從事競技體育方面的報道,譬如奧運會、世界杯,以及全運會、大運會等,相反對于學校體育最主要的陣地——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的報道甚少,對學生體質方面的內容更是較少涉及。
1992年,我正式調入中國教育報,當年發生的兩件學校體育大事,讓我和學校體育界尤其是《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同仁們有了深入的交流和了解。
1992年,全國第4屆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在這次運動會上,我有幸接觸到了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的領導,得到了他們的親切關懷和充分肯定,并在他們的指導下提升了我對學校體育、體教結合等工作的認識和了解。也正是在這次運動會上,我看到了學校體育蘊藏的無窮魅力,看到了學校體育對培養高水平后備人才起到的重大作用,看到了體教結合的廣闊前景,當然,也看到了運動員資格這一困擾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的“老大難”問題的危害,也讓我下定決心在以后的大學生和中學生運動會上對這一問題緊抓不放,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競賽氛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還是在這次運動會上,我和《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同志朝夕相處、共同作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更學到了采訪的技巧、看問題的視角和敬業的精神。
1992年還有一件令我難忘的事,那就是全國千名優秀體育教師和“十佳”體育教師評選,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體育教師評選和表彰活動。評選中,作為評委的我為體育教師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所鼓舞,為體育教師們的事業心、責任心所感動,為體育教師們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頑強毅力所折服。因此,發自內心地愿意和體育教師們接觸、交往,并和“十佳”教師中的韓茂富、黃仲蕃、趙祝勝等人成為了朋友,也成為了雜志與他們溝通的橋梁。近些年,隨著雜志人員的不斷變化,年輕編輯與老體育教師接觸較少,我則充分發揮橋梁的作用,根據雜志社制訂的專題向一些老體育教師約稿,必要時進行采訪,將他們和雜志始終緊緊聯系在一起。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不斷前行。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提高學生體育素質;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益;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體系成為這一時期改革的重要方向。學校體育成為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最基礎的底色和亮色,這讓學校體育人歡欣鼓舞。學校教育為什么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什么要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怎樣創建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體系?這些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為此我結合學習心得,進行了認真的解讀。從那時起,為雜志解讀中央出臺的有關政策成為我的重要工作。
說實話,雖然我供職在中國教育報,但對于黨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方面的政策、文件解讀著實不如雜志緊跟形勢,且篇幅較小。因此每次完成雜志交給的任務都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不僅要通讀原文,更要反復研讀,并與之前相關的政策文件進行對照、梳理,這為我全面解讀文件精要,提升理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到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每一次解讀都是再學習的過程,我的政策水平也隨之提高不少。
2011年,在雜志創刊30周年的時候,我和《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同仁一起策劃了一個口述學校體育的專欄《中國學校體育30年所經歷的那些事兒》。這一年共采訪了十幾位學校體育界的老專家學者,每次采訪仿佛都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學校體育歷史課,也真正認識到學校體育的價值——黨和國家始終關心和關懷青少年體質和青少年體育;學校體育的要義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學校體育課程變化和整個教育的改革發展緊密相連;學校體育的歷史充滿艱辛和坎坷,但終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年被采訪的專家幾乎都是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但在經歷了十余年風雨后,這些老同志中絕大多數如今依然健在,其中的高齡者已九十多歲,他們一生都在踐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些究其一生都在為中國學校體育奉獻的老一輩們,是在用生命告訴所有人學校體育的價值和目標:“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