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閑置人員前往城市務工,導致大量的留守兒童問題出現。而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留守兒童問題愈加嚴峻,不僅僅局限于農村,同時包括城市地區的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導致兒童成長受到嚴重影響。為了可以改善這一問題,推行家校合作,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對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關注和重視,并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兒童行為習慣,以便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家校合作;行為習慣;留守兒童;教育觀
在市場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居民,大量限制人口外出務工,將子女留給家中父母或是親朋好友照顧,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行為習慣方面,未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和培養。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問題的出現,對于兒童未來身心健康發展影響較大,究其根本在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對于子女的關心程度不足,而隔代教育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對于孩子的錯誤缺乏正確引導,放任自流,導致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受到不良影響。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以便于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相關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一、留守兒童家校合作中的問題分析
(1)認知不統一
對于留守兒童問題,推行家校合作是以降有效措施,但實施的一個首要前提是認同和理解,可以積極配合家校合作開展。通過大量實踐可以了解到,家校合作中絕大的家長認為家校合作十分重要,少數家長認為家校合作并不重要。作為家校合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家長內心是否認識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直接關乎到后續的家校合作工作全面落實。而這種問題在當前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家長甚至不知道家校合作是什么,更加無法掌握家校合作的內涵所在,而出現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由于學校家長的宣傳力度不足,在家長會上也僅僅是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
(2)家校合作主體積極性不高
即便絕大多數對于家校合作的認知較高,十分重視家校合作,但是在具體工作踐行期間,家長的積極性卻并不高,不否定也不參與,還有少數家長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多數家長對于家校合作理解較為充分,但是并不合作,很少會主動聯系教師,部分家長偶爾聯系教師,也不過是針對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況進行交流,更多的家長實在孩子出事后才會與教師聯系。尤其是留守兒童,很多家長一年下來都不會與教師聯系,主要是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只有放假才會回家。而家長通常是由爺爺奶奶帶孩子,甚至不止一個孩子,分身乏術,難以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多數家長對于家校合作重視程度較高,但是鮮有積極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
(3)家校合作形式單一
對于家校合作形似和來看,多數家長認為是通過家訪和家長會兩種形式。而家長學校此類模式卻尚未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和應用,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電話實現。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認為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通過家長會和家訪展開。但是,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在家長會和家訪中難以見到本人,所以通常是在電話或是微信群中進行溝通,不定期披露孩子的表現,讓群里的家長了解。但是,微信群中家長的溝通較少,通常是教師的單向信息發布。即便是順利開展家校合作,但是由于雙方的認知不足,僅僅是停留在督促孩子好好學習的簡單幾句話中,缺乏長期的監督機制。學校定期會召開家長會,但是留守兒童的家長長期在外務工,很少會抽時間去參加,在家長會上也很少會提出家校合作有價值建議。留守兒童主要是由爺爺奶奶負責照顧,隔代教育局限性較大,加之很多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對于家校合作認知不足,更多的將孩子教育問題歸結為學校,難以讓家校合作工作全面落實。
(4)家校合作平臺缺失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社會各界的重視程度較高,相關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積極踐行家校合作相關要求,但通常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家校合作活動,或是教師自行組織。部分學校技術水平較高,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家長學校”平臺,但很少有家長會參與學習。對于部分經濟水平較高的區域,學校均會開設家校合作平臺,如“家委會”。由于家校合作平臺的缺失,家校合作工作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部分家長希望參與到家校合作中,卻由于平臺的缺失導致訴求無法得到充分反饋。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學校組織分工明確,面對學校機構家長卻猶如散沙,無法緊密合作,影響到家校合作效果。
二、加強家校合作,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積極溝通和交流
針對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應該積極推行家校合作,從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著手改進。通過組織專題家長會會和電話家訪等方式與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溝通交流,幫助監護人了解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是孩子接觸最長的人員,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將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故此,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優秀家長”評比活動,調動家長家校合作的參與積極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規范自身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模范。定期與孩子家長溝通交流,除了基本的電話溝通方式意外,還可以通過微信、QQ、以及電子郵件方式,反饋孩子的實際情況,指出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只有這樣,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和道德素養,在無形中規范自身行為習慣,身心健康成長。
(2)堅持以人為本,規范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僅是強制性的說教,而是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而師愛則是教育活動開展的根本所在。在與留守兒童接觸期間,教師應該充分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思想狀態,給予深層次的關懷,有耐心的說教。對于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應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不嘲笑、不冷漠、不訓斥,讓留守兒童了解到教師所做的一切均是為了他們。同時,多鼓勵兒童所獲得的成績,提升兒童的自信心,以便于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提供長久動力支持,積極主動的規范自身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需要技術及時溝通和交流,尋求合理措施予以改進。日常多關注留守兒童的新聞給習慣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教育,盡可能規避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除了父母以外,教師同樣是學生接觸時間較長的人,所以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榜樣模范作用,引導留守兒童自覺規范不良的行為習慣。
(3)密切家校合作,提升教育合力
留守兒童自身養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模范,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成為孩子的表率,給孩子帶好頭。更要注重良好教育氛圍營造,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家校合作工作成效。學校教育對于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約束和改進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將養成教育融入到家校合作中,促使孩子可以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潛移默化的熏陶。這一階段的孩子模仿性強,對于新鮮事物好奇心較為強烈,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4)加強實踐融合,檢驗孩子的行為習慣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還要注重與社會大環境的融合,以此來檢驗孩子行為習慣是否合理。諸如,可以在三八婦女節時組織活動,學生親手為自己的媽媽制作禮物,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孩子參與到生活實踐中,了解到在外務工的父母辛苦,加深對父母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對于家中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當仁不讓,幫助爺爺奶奶分擔。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懶惰、自私和依賴性強的問題,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獨立自主能力,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合作,結合留守兒童的特殊性,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確定明確的教育目標,選擇合理的方式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引導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和道德素養,為后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慧.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1(03):50-51.
[2]胡瓊偉,徐凌忠,于紅霞,張丹,唐浩,高婷婷.濟南市歷下區學齡前兒童飲食行為習慣及營養品攝入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09):992-995.
[3]王曉瑩.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矯正方略探析——以重慶市璧山縣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02):70-73.
[4].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當代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研究報告[J].人民教育,2014,23(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