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發展越來越快,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越來越重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是勢在必行的。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小學生從小明白法律法規和道德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法制意識,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生活性;有效;策略
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是我國法制化進程中勢在必行的教育內容,通過用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將干枯的理論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利用生活化場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進行實踐活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還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
一、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以教材在設計上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教師采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講解枯燥的理論,更加通俗易懂,能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減少說教和只重視理論這一現象,用生活中的事例去教學,真正的將理論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的記憶才會更加深刻。
教師應該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讓學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從小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例如在教學交通規則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耳聞目睹的遵守交通規則和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例子,使學生明白法律、法規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應該破壞法律、法規,任何一個人違法都要得到相應的懲罰。在教學《愛護小動物》這節課時,教師應該創設生活情境,用擬人的手法及兒童的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明白小動物也會疼痛,也有感情,這樣更容易培養孩子們愛護小動物的愛心和善行。
二、開放教學,激趣導學
開放式的授課模式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能讓課堂更加生活化,教學效果就會比傳統授課模式好很多。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情境,把學生的目光吸引到課本外的大千世界中,引導兒童要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開放教學還包括結合特定的生活情景進行教學,這些情景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教師自己設置的。如在教學《食物的訴說》這一節課時,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們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展開對話活動,使學生明白哪些食物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這樣,通過表演的形式上課,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再如在教學《上學路上》這節課時,教師可找幾個同學扮演一下壞人,讓學生明白在上學的路上可能會發生很多意外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遠離壞人,遇到壞人的時候首先是要學會保護自己,要找機會報警,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安全。還可邀請警察叔叔進課堂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知識,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開放教學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既可以把學生帶到生活中去,也可以將生活中的特殊人物請到課堂,還可以設置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情景進行教學,學生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感悟會比單純的授課深很多,教學的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三、引領體驗,實踐提升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生活,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美好艱辛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達到提升道德品質的效果。如在進行《愛惜糧食》這課的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莊稼的種植和生長過程,然后設計插秧時的一個情景,讓學生進行模擬,很多學生模擬之后都說非常辛苦,有點受不了。他們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就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學生更加愛惜糧食,尊重勞動者。這樣的活動比教師純粹的說教效果要好很多,也比單純的看影像資料感受深刻。
通過動手實踐既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所以實踐是《道德與法治》有效性教學的重要途徑。如在進行《和春風一起玩》這一內容時,除了可讓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春天的美好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風車等小玩具,讓學生邊做邊思考,他們會發現:風箏、紙飛機和風車等之所以能動起來是因為和風有很大的關系。這樣,教師趁機將一些有關風的知識滲透到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中,他們會有很深的感悟,也會懂得如何利用風的力量去為人民服務,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熱愛科學的感情。
四、巧設作業,課后拓展
教師要結合節日活動主題或《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德育作業,一方面能能使學生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能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如在父親節或者母親節布置一項作業,回家以后幫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表達對父母的愛,孩子們會非常高興地去完成作業,雖然是很容易做的一項作業,但能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們的感恩之心。
再如可讓學生做一名小記者,采訪一下市場的勞動者,看看他們是如何進行勞動的,學生的興趣會非常高,采訪之后會對勞動者更加熱愛,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品德。
通過這些有趣的作業,學生就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行為準則,但這時候要注意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如學生學習了遵守社會公德以后,明白了乘坐公共汽車不擁擠,要主動給老弱病殘者讓座等道理。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不給老弱病殘者讓座,還有的會對這些弱勢群體輕視,這都會削弱學校的正面教育,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讓對這種不良現象談看法,談感受感受,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應建立在生活化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一切素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從小樹立法制觀念,做一名有道德、有善心、有能力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蘇東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教師,2017,(22):19-19.
[2]何金定.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幾點思考[J].速讀旬刊,2017,(07):78-79.
[3]孫小勵.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