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班級管理和中學或是大學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但是其中差別不只是“實務工作”上的差別,教師的日常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方式都不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情緒”與“理性”,要想合理的管理好小學班級,教師就必須解決“情緒”與“理性”之間的問題?;诖耍P者通過調查研究,在文中對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闡述了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合理的應用“情緒”與“理性”。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情緒管理;理性管理
小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都尚未發育成熟,對世界的認知還比較片面,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知,情緒波動比較大,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教師應當抓住這個階段,對這個時間段的學生進行有效地管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完善其理性思維并且完善小學生的自主意識。所以,教師如何在班級管理中應用好自身的“情緒”以及“理性”需要我們切實的研究以及探討,以此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班級管理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教育模式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學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一向是以規章制度以及教師的嚴厲形象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以及教育。這種單一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確實能夠確保校園的制度以及紀律,但是對思維活躍的小學生來說這種管理方式比較壓抑,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得到發揮,壓抑的氣氛導致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極其容易“情緒化”。這就對小學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以及往后的發展帶來了一些隱患,所以教師應該在管理的過程中合理運用情緒管理,將學生的壓力以及情緒適當的釋放出來,讓學生在校園中的個性得到解放,以此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因為“計劃生育”的原因,導致我國的家庭大多數是“421”的結構,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而我國的社會環境導致家長對子女都比較溺愛,致使目前的小學生通常比較自私,家庭教育理念和校園教學理念發生沖突。小學生在剛進入學校的時候,經常出現無法適應的現象。因此,不僅僅是教師的“情緒”和“理性”需要合理管理,學生的“情緒”與“理性”也同樣重要。
二、“情緒”在班級管理中的體現
小學生的三觀建立尚未完成,因此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小學生通常在校園或者家庭中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規章制度會極大程度限制小學生的行為以及思維,再加上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溺愛,在學校中卻受到了管制,學生就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逆反心理,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出現在教學活動中破壞紀律的現象,比如在課堂上交頭接耳、上課時大吵大鬧、不按時完成作業的情況。如果就放任小學生這樣發展下去,會對學生今后的生活以及學習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正是因為孩子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知,才會出現這些現象,對自己的情緒不加修飾的發泄出來。
對于教學經驗不豐富的教師來說,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逆反”行為沒有合適的處理方式,進而就會致使教師因為心理壓力出現“情緒化”的情況,這也是導致教師出現“情緒化教學”的原因之一。對于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在學生出現這些情況時,通常都會有相應的解決辦法,并且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實現對學生的教育以及管理,這種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正是因為對學生行為的司空見慣,教師才能對學生調皮搗蛋的行為進行理性的處理。
三、“理性”在班級管理中的體現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通過辛勤的教導為祖國培養未來的花朵,但是想要做一個好教師,就必須要在教育工作中時刻保持理性,教師要學會區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情緒帶到學校中,不能感情用事。并且教師在校園中還需要給學生做好榜樣,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師在面對學生調皮搗蛋的現象時也會不自覺的產生自己的情緒,但是教師需要用科學的管理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根據教學經驗對調皮搗蛋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措施,這稱之為班級管理的科學化以及理性化。
學生雖然天真爛漫,對自己行為以及內心想法不會加以修飾,但是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學生還是會受到規章制度的影響,在教師的管理下認真學習,遵守學習秩序,小學生的這種行為叫做“學習理性”。
四、提高小學班級管理工作質量的實際策略
(1)“理性”與“情緒”的實際運用
規章制度是不變的,但是遵守規章制度的教師以及學生卻是動態的,針對規章制度的“僵化”,教師首先要對其進行合理的改善,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的管理理念,在班級管理中以“以人為本”為中心思想,一切管理工作的開展都是圍繞學生進行,而不是教師和學生都圍繞規章制度開展教學活動,以此確保學生的主體性。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參與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以及學生的自控力,促進小學教育的素質化教育、科學化教育,以保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小學的班級管理需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通過將“情緒”以及“理性”與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在日常管理中開展情感教育,以引導學生為主,獎懲制度為輔的管理方式進行教學管理工作。同時,管理制度需要具備一定的操作空間,讓教師能夠通過管理制度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實現“理性”以及“情緒”的結合管理。
(2)“理性”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小學生的行為以及習慣大部分都是從教師以及家長身上模仿而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首先就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學生面前始終保持理性的狀態,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教學水平,為學生樹立人生的方向標,通過自身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師要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實際教學情況進行有機結合,用理性的思維對班級中的“情緒化”學生進行疏導,讓學生通過理性思維梳理自己的情緒,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還應該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和學生之間盡量用溫和且有信服力的語言進行溝通,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嚴厲的教學形象,避免學生出現抵觸心理。同時教師在實行獎懲制度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對學生進行體罰,教師對犯錯誤的學生要以引導的方式為主,告訴學生正確的處事方式,避免體罰加重學生的不滿情緒,導致事態“嚴重化”。
理性化的工作模式能夠有效的推動班級管理工作,但是教師要注意理性化一定要適度,不能因為過于理性化導致學生覺得老師“不近人情”,進而導致學習氣氛的壓抑。在理性教育管理的同時,教師還應當適當加入感情因素,用情感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做朋友,真正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以及學習情況,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生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不足,導致學生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告訴學生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讓學生對“發脾氣”有正確的認知,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學習以及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情緒化”的情況,擾亂教學秩序。教師還應當聯合家長,讓家長知道溺愛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危害,教師和家長之間要加強溝通,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生活情況,通過學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對學生不正確的觀念及時糾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4)加強教師的培訓
首先,學校應當針對教學經驗不豐富的年輕教師,對教師展開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培訓,改善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加強教師對“情緒管理”的認知。讓教師清楚“情緒化”對自身的影響,以及情緒化的表現(見圖1)。進而讓小學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中避免“情緒化”的情況發生,及時的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在教學活動中能夠以正面的工作狀態進行班級管理。其次,學校應當通過增加教師考核機制,通過合理的獎懲制度以及晉升制度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對教師的考核以及培訓,讓教師引起對“情緒”管理的重視。再次,學校應當擴充教學隊伍,加強學校師資力量,通過吸納優秀的教育人才,讓教育人才對學校的老教職工起到帶動作用,讓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夠全面提高。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的班級管理相較于中學以及大學有著其特殊的難點,教師要想管理好小學班級,需要將自己的“情緒”加以“理性化”的控制,讓嚴厲的教學環境變得更加人性化,通過自身素質的提升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幫助學生在班級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朱加貴,趙建成.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情緒\"與\"理性\"方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5):45,60.
[2]單敏.班級管理工作中\"情緒\"與\"理性\"研究分析[J].時代教育,2018(10):161.
[3]董惠惠.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情緒\"與\"理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7):197.
[4]熊建平.試析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情緒”與“理性”[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