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此話對于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中學的歷史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必須重視并加以研究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一項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 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愛國主義
一、歷史教學在德育教育中承擔的功能
杜威說過:“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 中學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做貢獻的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充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制的演變過程,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二、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薄弱的因素
(1)歷史教學的評價手段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初中、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對歷史知識的教育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規定得比較具體,層次也比較清楚,在教學中易于操作和評價。而德育目標中對學生的道德評價和人格教育評價缺乏考核標準和依據,相對抽象而籠統,在教學中難以準確評價,導致一些歷史教師對學科的德育教育重視不夠。
(2)傳統概念的制約
長期以來,人們的觀念是:認為學好數、理、化才具有真才實學,因此數、理、化備受重視。當前的應試教育使初中歷史教學流于形式,而高中文、理分科又加重了這種情況。事實上,大部分人不了解政、史、地在人的個體成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一個人的行動需要一種“良知”來支撐,這種“良知”是通過文史哲的長期熏陶和教育,通過點點滴滴的社會教育來培育與喚醒的,只靠數、理、化的學習訓練是無法完成的。
(3)青少年學生身心、品格特點的制約
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自主要求強烈,自我表現欲望旺盛,樂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卻不尊重別人意見。他們接受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識教育,對前者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同時,由于同學、師生之間缺乏思想交流,許多歷史老師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內在需要脫節,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說服力與感染力。
三、歷史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的途徑
(1)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歷史與現實是緊密相連的,從對歷史經驗、教訓中,可以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歷史的借鑒功能。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故事和現象,而是要通過歷史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我國自古就有重視歷史和歷史教育的傳統,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休養生息,出現了“文景之治”;唐初統治者總結隋亡的歷史教訓,出現了我國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全盤否定蘇聯共產黨和國家的歷史,是導致它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我國正邁向現代化,也需借鑒歷史的經驗,要堅決反對否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否定黨和人民奮斗歷史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培養學生改革創新精神
1.樹立改革發展的思想意識
中國歷史上因改革而強大的例子不勝枚舉:商鞅變法使秦國日益強大、最終統一中國;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改革,都體現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銳意創新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而且每一次改革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在學習這些歷史知識時,一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這些改革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生學習改革家不畏艱難、勇于開拓、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改革發展的思想意識。
2.培養開拓創新的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造和發明的民族,我們祖先創造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在文學藝術、建筑、醫學、天文歷法、科技創造等方面,特別是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突出貢獻尤為突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向世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因此,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時期的科技文化既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養成開拓創新精神的重要資料。
(3)加強學生情感教育
1.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歷史教材有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內容,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馮子材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復新疆等等,無不表現出崇高的氣節。在講述這些英雄人物時,要盡量將他們的英雄事跡和言論展現在學生面前,去震憾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聯想到,假如我處于祖國危急關頭,也應該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情懷達到升華。
2.弘揚中華民族美德
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我們應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傳統美德。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顧憲成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志向,用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懷來教育學生,可以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4)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世界歷史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都為我們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如17歲的馬克思在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了為人類謀幸福的高尚理想;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并陶醉于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極強的使命感。通過這些教學素材,歷史上無數的歷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有崇高的理想激發了他們執著、高尚、勇于開拓、報效祖國的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