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一直以來讓中學師生頗感畏難。那么如何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從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就成為了初中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總結了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為初中作文教學研究助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教學方法
古人說的“文無定法”其實是寫作能力登峰造極時靈感迸發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是“戴著鐐銬的舞蹈”,也就是說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不是虛幻縹緲的神秘存在。試想,那些文學巨擘最開始學習做文章時,不也是一點一滴積累提高的嗎!所以說,面對寫作不要有畏難心理,好好汲取前人的文學養分,慢慢書寫自己的領悟,這才是學語文,練作文應該有的態度。本文在研究前人理論著作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學生的反饋,對初中生作文訓練的有效方法做闡述。相信這種潤物無聲式的寫作訓練,會讓學生走出寫作痛苦的陰霾,讓他們有話可說,樂于表達。
一、把寫作意識滲透到日常的語文課中,讓學生樂于表達
(1)利用課堂問答,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意識
作文與說話密切相關,它們同是表達,只是一個更正式,一個更隨意一些,但它們都是在表情達意,都需要把想法觀點具體解說。教師要抓住課上提問的時機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如學完某課后,讓學生談談感受,或針對某一人物談談看法。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中心內容、條理安排,以及遣詞造句等一些問題及時予以指導。之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互評互議。教師評價要中肯,以鼓勵為主,告訴學生將他們說的寫到紙上便是文章,讓學生明白寫文章不是弄虛作假,矯揉造作,而是表情達意的需要。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寫作意識就產生了。
(2)利用課內閱讀,教會學生鑒賞寫作技巧和內容安排
作文訓練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把寫作知識融入到閱讀鑒賞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鑒賞文章的過程其實就是提煉主題內容、賞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的過程,閱讀文的相關試題也是這些,其實反過來想,用這些知識來指導寫作不是正好嗎!在鑒賞閱讀的過程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視野拓寬了,思維活躍了,在品評鑒賞中,學到了寫作的語言技巧、寫作方法等。此時,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利用閱讀鑒賞所學,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向優秀作品汲取寫作經驗,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利用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去表達愿望和發掘自我
語文課文是教育專家們精挑細選的或經典傳承、或展現時代精神、或體現人文情懷、或文辭優美、或貼近生活等優秀作品,它們飽含感情,活潑生動,要知道,它們都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瑰寶,即使是譯作,也是文學大家的版本,那里充滿了人類的智慧與情感,那里有真善美,有一切美好的心靈。所以把每篇課文吃透,讓學生反復閱讀品鑒,讓學生走入文章中去深入體會,一定可以讓學生的靈魂得到升華,而不是囿于一方小天地甘做井底之蛙。同時,教師適時點播一些寫作手法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向優秀作品學習,樹立高遠的寫作目標。比如在學習《第一次真好》這篇文章,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提煉素材,使其感受到寫作就在身邊,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將寫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要怯于表達自我,讓學生明白書寫自我、書寫生活的作文才能如有源之水,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才能活潑生動,讓讀者動容,產生共鳴。這樣讓學生拋棄之前假大空式的作文習慣,腳踏實地地認真觀察體悟生活。學生在學習課文中能做到學以致用,獲得“言由心生”“文如其人”的偉大寫作體驗,這是學習寫作的高級形式。
二、注重閱讀與積累,讓學生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中提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感的獲得,語言的靈活運用也需要一步一步習得。在作文教學中,務必使學生明白,寫作積累需要長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淺嘗輒止式的練習不能形成能力。
(1)廣泛閱讀優秀的書刊,讓書香浸潤靈魂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做詩也會吟”,課外閱讀對作文水平的提高起著重大作用。在課外書的選擇上,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可偏重于經典文學作品,不限體裁、內容與風格。不限定的閱讀能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持久的興趣,并且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習得不同的語言風格,為寫作實踐提供養料。
(2)注重積累與揣摩,讓精華銘記在心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極為精彩,或是觸動了讀者的靈魂,或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將它們留下來,對寫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摘記,可有多種方式,如讀書筆記、剪報、圈點勾畫等等。學生可以自行選擇使用相應的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可以組織閱讀筆記展覽點評的形式進行比賽,以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積極性,幫助學生做到持之以恒。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相關閱讀的點評批注,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讓他們帶著思考去閱讀。
三、指導學生多練多思,讓學生自然習得寫作技能
寫作需要系統的訓練,而在實際教學中,寫作訓練往往隨意性大,沒有系統的教學目標和體系,沒有具體化的實施設計和手段,導致學生的學習仿佛隔靴搔癢,沒有抓手,教師講過的技巧方法學生半知半解,更不用提之后的模仿寫作了,仍然還是無從下筆,內心一片茫然。所以,教師必須要將大目標分解成多個訓練點,然后逐個擊破。一節課解決一個或幾個點,不是做隨便講講練練這些表面工作,要真正地讓學生練透,即徹底掌握該種方法。同時教師要防止學生出現丟了西瓜撿芝麻的遺忘情況發生。鼓勵學生綜合靈活運用學過的寫作方法,讓他們活學活用,不斷熟練運用相關寫作方法。多練多思不是要求學生經常寫長篇大論,為減輕學生負擔,可以經常讓他們寫片段作文,精致完整的一段經過長年的練習和累計,將來學生在寫大作文的時候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四、結論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浸潤過程,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空間和手段來對寫作方法零敲碎打,讓作文能力一點一滴地滲入學生的筆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