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的今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教育改革也在深入開展之中,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素質教育與人本教育的提出是現代教育時代發展的趨勢。然而,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實踐中存在著諸多與素質教育及人本教育不相適應的現象。分層教學法作為新時期的教學模式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很好的彌補這一缺陷,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文章主要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探究,以給予實踐以啟迪。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初中數學;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下對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它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而教學實踐也表明: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水平和能力差異,以為教學就是把學生聚在一起上課,沿用過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統一要求,同一方法來授課,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必然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也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原則,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發展。近年來,本人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對分層次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下面就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談談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在學生中的分層應用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表現在,對于學生群體的分層。在分層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分層應該遵循客觀實際規律,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需要與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二是,切實做到不傷害學生的心理與維護學生的個性、自主性的發展,此外,還需要結合學生個體的生理、性格及心理特征需要。另外在對學生分層中應多加分析、調查活動以充分對于學生信息的掌握,進而科學而有效地進行分層設班,同時要保持學生的自主性與分層的流動性。在班級內部,又可根據同樣的原則要求,對于班內學生進行小組內的分層,最終形成互幫互助、互相交流、互相彌補的良性教學對象群體態勢。分清學生層次后,教師要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為原則,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高層”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中層”學生設計的問題應難度降低,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低層”學生應多給予指導,問題的設計要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解題方法即可。
二、在課堂教學中的分層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的分層應用主要是指對于教學內容及其進度等方面的分層。在對學生群體分層后,在新教材與新課標的要求下,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及層次間水平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與教學內容及進度。教師在各層次中根據這些不同的要求對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又可以在不同層次、小組內的學生間保持他們的交流。此外,找你對實際工作的需要,對于課堂上的備課也應進行相應分層,在課本內容及參考資料中提出不同的要求說明。了解、記憶、識別等等對于不同內容的要求應該讓學生知道,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有力的執行與貫徹。
第一,課堂教學層次化。教學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教學最富創造性的工作。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教師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個學生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高層”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低層”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中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對“中、低層”學生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對于“高層”學生在教學中要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并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進而向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
第二,布置作業層次化。在教完一個概念、一節內容后,學生要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因此課后布置作業是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是布置作業切勿一刀切,否則會使學困生吃不消,導致抄襲作業,而優等生吃不飽。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在設置作業時同樣要考慮有層次性,作業量與難易程度要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一般分為必做題和選作題。必做題是每位學生都應完成的基礎題,選作題只要求第三層次學生或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對降低層次解答題目的學生要時時予以糾正,提高層次解題的學生則給予鼓勵表揚。作業題目不在多,而在精選,不能讓學生疲于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使學生困乏,從而對數學學科產生反感情緒。
在對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學生的心理個性得到良性發展,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分層次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工作量更大,因此,需要教師有更強烈的責任心及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在面對學生“參差不齊”的實際水平,能正確、有效地運用“分層次教學”,可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明確,自覺性更強,學習興趣更濃厚,從而達到縮小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