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注重教育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始真正學習生涯的第一站,也是學生學習和積累知識的基礎。語文作為課程中最重要的學科,受到老師及學生的重視。但是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與傳統觀念的影響,小學語文在教育方式上相對傳統,缺乏新意,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前言:在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的今天,對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教育工作者要重視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找到適合小學語文教育的科學理念去教育和引導學生,促進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方式;探索與分析
一、小學語文
語文是語言、文學或文化的總稱,是國家基礎教育的重要課題。為了適應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也必須進行轉變,要把握小學生容易被外界的新鮮事物所吸引的特點,采用適當的創新教學方法,以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專心努力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理念有待改變。
我國大量的小學語文教師仍處于傳統的教學理念中,由于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的長期的影響,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認為小學語文就是單純學習知識、書寫漢字、閱讀課文的學習過程,并沒有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理解困難,長此以往,降低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夠
有些教師與學生間交流甚少,不能清楚的知道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有什么問題和不良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和潛力的關注較少。使得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并沒有突顯出來,教學過程過于表面。
(3)課堂氣氛不活躍
目前許多教師教授漢語知識時,采用灌輸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對主要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使學生無法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并且在課堂上,老師就像唱一場獨角戲,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
三、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索與分析的改進策略
(1)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作為一名傳教士,在學生學習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當前形的教育勢下及要求,運用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
(2)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因材施教
1.加強溝通與交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被動上課的形式。如今,應改變傳統教學形式,使課堂的主體變為學生。讓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和民主的地位,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2.因材施教,張揚學生的個性
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優秀學生更好,中學生變得優秀,差等生變得熱愛學習,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與知識轉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解,應用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能力。
(3)激活課堂氣氛
課堂氛圍對學生知識的理解十分重要,教師要在良好的氛圍中傳授學生知識,使學生融入到課堂當中,牢牢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1.以角色扮演創新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活動中,角色扮演是一種常見的課堂活動,很容易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不同的角色,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分析人物的內心情感。這種課堂活動對教學任務產生倍增效應,也使學生欣賞文學藝術的深刻性。
2.科學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
現代高科技技術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不僅使教學立體化,而且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生動地展示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中熱愛中文,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3.鼓勵學生提出疑問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從無知到理解的過程,從提問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所謂“疑者覺悟,覺悟之機也;只有進行過覺悟,才能更好地成長”。學生只有在提出更多問題時才能學到更多知識并鍛煉學習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還應學會提問并引導學生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熱情,使學生能夠獨立預先學習語言,探索自己的學習,并在關鍵時刻指導學生,與學生討論問題,縮小師生距離。
(4)拓展教學,升華語文的藝術性
語文是藝術的典型表達。不同時期的文學具有那個時代獨特的人文思想,是時代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文學觀念的最重要時期,豐富學生對文學之美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進一步理解和體驗。
四、結束語
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重新設定和改革,使學生牢牢掌握教學內容,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拓寬學生的知識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今后的高等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吉祥.試論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創新教學[J].教育:文摘版,2016(12).
[2]曾艷.新課改下對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方法的審視[J].新課程:小學,2015(04).
[3]張婧.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探究[J];新課程(上);2013(06).
[4]趙媛.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探討[J].才智,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