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生應當盡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前提。本文從培養學生理論學習習慣、思考形成習慣、課后鞏固習慣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討,以期讓高中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真正達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習習慣
高中數學學習,既離不開系統的理論知識,又離不開縝密的思維方法,更離不開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往往過于注重習題的類型和數量,而忽略了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高中數學作為數學學習的分水嶺,良好的數學習慣在學習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結合現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教師的數學教學,我認為高中學生需要抓好以下三個環節的數學學習習慣養成。
一、系統的理論學習習慣
理論是一切應用的基礎,概念形成了對知識的認知,性質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強化了對知識的掌握。在新授課中把握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在新知識形成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轉化與化歸思想,由此及彼、反復運用,如指對互化、數列與函數、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中的直線及三種圓錐曲線等等,不僅要重視新知識的學習,更需要在學習中發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利用已知,強化未知,達到舉一反三的理想效果。在復習知識時,要綜合同類問題,跳出固定章節的范疇,從更高層次重新梳理知識結構,歸納、推理,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如不等式的解法,在正規的考試中,關于直接應用不等式解法的的題目早已不再出現,它最大的應用之處在于作為一種數學研究工具,與函數基礎概念及各種函數的性質聯系在一起,在復習這一部分知識時,不能一味的講解法,更要偏重函數性質的綜合應用。總之,對于理論學習,要牢牢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養成系統的理論學習習慣,為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石。
二、縝密的思考形成習慣
學習知識是一個整體活動,應用知識是一個個體活動。如何利用自己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解決相應的問題,離不開學生個體的思考。學生的個人思考習慣養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方法的熟練程度。理論到應用的過程,是學生個體形成數學思路的過程,這其中,正確的數學方法居功甚偉。代數學習中,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學生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條件到結論的過程中,彎路少、距離近,只要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層層推理、步步遞進,思考縝密,得出結論不成問題。而幾何知識學習的特征在于根據條件學生能得到過多的“編外”結論,比如一個平行四邊形就可以得出很多性質,而實際題目中能用到的可能就是一個或者兩個,這就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合理取舍。思維縝密的學生不僅會“正著”看題目,還可以把題目“倒過來”看,根據結論去找條件,缺什么找什么,這更像一種思維方法而不僅僅是解題方法。同時,這兩種方法的綜合應用,能更加優化使用條件資源,提高效率,“正著看”分析條件,得出結論;“倒過來”根據結論,得出條件,兩相對照,查漏補缺,水到渠成,問題迎刃而解,整個過程都離不開縝密的思考習慣。
三、持久的課后鞏固習慣
好的方法需要總結,好的思路需要歸納。理論學習或題目講解之后,學生的思路與教師的講解產生了碰撞的火花,這可能是形成學生個性見解的最有效契機,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規范思路和步驟,及時鞏固,在鞏固中升華認識,拓展思路,反饋知識,歸納掌握解決同種類型問題的基本方法,持之以恒,課堂筆記、錯題記錄將是學生課后鞏固習慣的最有效承載,并由此層層積累、觸類旁通,形成由題目成題型、由題型到類型的推理發展局面。
學生要有學習積極性,才有學習主動性,“我要學”永遠比“要我學”深入學生內心,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在應用中主動總結,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主觀因素。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更是師生共同的參與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養成習慣的收獲者和耕種者,教師在學生個體習慣養成中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而學生習慣養成將“反哺”教師職業發展,對教師將來的數學教學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并會為以后成功引導其他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供借鑒經驗和經典案例。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學習習慣。學生個體的知識積累、個人性格、外界環境等諸多因素,將直接導致學生形成不同的適合個體實際的學習習慣。學生是新課改條件下的學習主體,但學生在開展學習、形成習慣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耐心參與和旁敲側擊。教師,在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疏導與引流的作用,而學生也只有在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才能在自己的數學學習上實現質的飛躍,在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中魚躍鳥飛。
參考文獻
[1]彭京瑜.談高中數學成績分化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24):28.
[2]盧彥竹. 高中生數學解題思維習慣的調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3]姜鐵軍. 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現狀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4]鄭艷玲.高中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