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廣,現階段的學校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們自身學習潛力的挖掘、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要改變以往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學生們的化學課堂體驗,構建體驗式的初中化學課堂。
關鍵詞:初中化學 "體驗課堂""教學實踐
初中階段是學生們接觸化學知識的最初階段,也是學生們化學學科印象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否帶給學生們新奇有趣的課堂主觀印象、帶給學生們豐富的課堂情感體驗,直接關系到學生們的化學學習興趣能否激發,關系到學生們的化學學習水平能否持續提升。因此,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一位化學老師都應該竭盡所能,提高化學知識教學課堂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將化學學科以一種新奇有趣的形態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培養學生們的知識學習興趣。那么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們該如何構建體驗式的知識學習課堂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情境創設,激活情感
教學情境是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外部環境,也是學生們展開學習活動的外部環境。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無論是對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還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情境創設的方式,激活學生們的課堂情感,豐富學生們的課堂情感體驗。
例如:在《化學研究些什么?》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情境創設的方式,激活學生們的課堂情感的。
在課堂的開始,我問學生們:“同學們,我最近出去逛市場,一個買鍋的對我說:‘他家的鍋是用鐵做的,長期使用對人身體好。’這是真的嗎?”“是真的!我媽也是這樣說的”一個學生回答道?!澳悄銈冎恢罏槭裁茨??”我繼續問道。“因為鐵元素可以促進血紅蛋白的生成。”另一個學生回答道?!班?,真棒,那鐵元素是如何促進血紅蛋白生成的呢?”我接著問道??吹綄W生們陷入了沉默,我繼續說:“這就是我們化學學科要研究的問題,在以后的化學學習過程中,我們就會學到。大家猜一下我們還能用化學知識解決哪些生活難題呢?”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構建一個小的生活情境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們的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們的生活情感,促進學生們課堂情感體驗的豐富,推動了體驗式化學知識教學課堂的構建。
二、小組合作,強化參與
參與是體驗的前提,要想提升初中生的化學課堂體驗,就要強化學生們的化學課堂參與。而小組合作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們的化學課堂參與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展開化學知識教學活動,讓學生們在一個自由平等的環境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挖掘自身的潛力,提高化學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水》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促進體驗式初中化學課堂構建的。
首先,我將學生們分成了人數適宜的知識學習小組。然后,我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如下問題進行了探究:
(1)水是什么?它有哪些形態?什么性質?
(2)自然界中無色透明的水是純凈物嗎?請證明你的觀點。
(3)水是由什么組成的?水的煮沸過程和水的分解過程是一樣的嗎?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分析,最終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小組教學的方式展開化學知識教學活動,避免學生們因為害怕而不敢回答教師提問的尷尬,提升了化學課堂的互動性,強化了學生們的化學課堂參與,豐富了學生們的化學課堂體驗。
三、實驗教學,提升體驗
實踐是學生們獲取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學生們獲得課堂體驗最深刻、最獨特的方式。而實驗既是學生們展開化學課堂實踐活動的有效方式,也是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因此,要想構建體驗式的初中化學課堂,我們不妨以實驗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生們課堂體驗。
例如:在《溶液的酸堿性》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實驗教學的方式增加學生們的切身體會,促進體驗式初中化學課堂的構建的。
首先,我為學生們準備了紫色石蕊試液、食鹽水、肥皂水、白醋、酸果汁、石灰水等實驗試劑,然后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知道如何在不品嘗的情況下測試物質的酸堿性嗎?”隨后系統的介紹了指示劑的使用方法。接著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展開物質酸堿性測試實驗,并將測試結果記錄匯總起來。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組織化學實驗的方式,將酸堿檢測由抽象知識,變成了直觀體驗,深化了學生們對化學知識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們對生活中常見物質酸堿性的探究興趣,促進了體驗式化學探究課堂的構建。
總之,要想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就要優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方法,構建情境化、自由化、實踐化的初中化學課堂,讓學生們在趣味化的化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化學課堂體驗。
參考文獻
[1]朱玉林.構建初中化學體驗式課堂的實踐與反思[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Z1):6-8.
[2]倪江紅.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