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情關系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貫堅持的傳統美德就包括重視親情。然而,目前很多學校的親情教育被弱化,導致學生在親情意識方面十分淡薄甚至極為缺乏。對學生實施親情教育,教會學生感恩地生活,是我們對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進行改進和增進的突破口。本文就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親情之愛》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對初中階段學生進行親情方面的教育,并借此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親情之愛
親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礎,從親情出發能夠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情感,而且它對學生人格的發展異常重要。然而,當前的教育主要側重的是智商教育,即,把學生培養成了成績優異的人,但是在心靈上卻十分冷漠,甚至產生了缺陷。試想,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尊敬父母和感恩社會,成績再好于社會而言也無法產生價值。因此,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是非常迫切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本文就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親情之愛》這一課為例,對親情教育這一主題展開具體的說明和論述。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最開始的環節,學生是否能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是否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注意力集中、學習效果是否高效與導入環節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應該對導入環節給予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做到依據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巧妙的安排和設計。在《親情之愛》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就可在導入環節,根據本節課即將教授的內容對其進行精心設計,使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能對本節課主題產生強烈共鳴,并由此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進而為一整節課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以《家的意味》這部分內容為例,對于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視頻歌曲《家是溫暖的港灣》,讓學生跟唱。之后,給學生展示一組“春運”的圖片,并要求學生思考,這些正在經歷春運的人,他們在路上要經歷些什么,方向指向哪里?在聽取了幾位學生的答案之后,我們可在對學生觀點進行歸納的同時來實現新課的導入,即,對學生說道:“提到‘家’,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家。那么,如果有人問你,家是什么?你會怎么回答?中國人的‘家’,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樣,通過在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歌曲和圖片,并讓學生對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助于幫助學生對家的豐富內涵和對家的理解能力實現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與此同時增強自己對家庭的熱愛之情。
二、密切結合生活實際
新課改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所以身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和了解教學過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親情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是時時刻刻存在于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情感,因此,在《親情之愛》一課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賦予課程內容以濃郁的生活化氣息,拉近學生與課程內容的心理距離,如此,有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實現深刻認識和理解,并且達到增強學生親情感恩意識的良好目的。
例如,以《愛在家人間》這部分內容為例,在對“溝通傳遞愛”這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時,我對學生說道:“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交往是十分平凡切瑣碎的,這就會導致我們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忽視,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我們看不到,卻會將與父母之間的沖突放大,因此造成了和父母之間的不理解。”然后,要求學生回憶自己與父母之間曾經發生過的沖突事件,并讓幾名學生講述一下具體的事件和采取的解決方法。之后,給學生規定一個家庭生活情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情景中的人物角色。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做到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通過讓學生回憶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的事情并開展情景扮演活動,讓學生明白了要嘗試著接納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為中蘊含的愛,對父母多些理解、多些交流、多些感恩,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
三、注重開展課外實踐
古詩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只能停留于淺層的理解和認知階段,如果不將其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那么就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所以,對于學生的親情教育,我們也不能只是局限于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理論說教,而是要讓學生真正付諸于實踐,使學生有將所知、所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機會,借此來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學會感恩父母、報答父母。
例如,在學習了《親情之愛》這一課之后,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以下幾項課外實踐活動:1.給父母寫一封感恩的信;2.對父母說一些感恩的話;3.為父母做一些感恩的事。讓學生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踐行自己的孝順之心,表達自己的孝順之情。而且,因為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與局限于課堂內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生都對此具有濃厚的參與興致,而且,通過開展這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懂得了要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學會關心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總而言之,親情教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類教育,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我們,更要借助這一學科的內容優勢,加強對學生的親情教育,使學生學會感恩地生活,并且具備回報父母的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順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67.
[2]李宏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如何培養學生素養[J].重慶與世界,2018(1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