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背景
我們這次調查是在針對當前農村中學教育中遇到的很多特殊的問題,這些問題源于不同群體,而這些群體受其特殊環境的影響,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都或輕或重的受其影響,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調查、了解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并給予恰當的疏導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伴其人生。
二、調查前的安排與實施步驟
根據安排我們這次調查選取了四所職業學校共二十個四個班1000多名學生,50個家庭,100名社會人士參與問卷調查,分別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交往等幾個方面了解學生,進而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為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提供條件,以便及時進行疏導。當然,我們在調查前為了能掌握真實的信息,讓學生在接受調查時沒有后顧之憂,經過大家商量,采用了不記名的調查方式,但是這又不利于調查后的對學生有針對性的疏導,于是又要將受調查的學生試卷進行編號,教師要知道學生和試卷的關系。
實施步驟
三、借助PCPT問卷測試及分析
(1)在調查中問道學生對家庭的了解的情況是:有很多學生知道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但是有部分同學卻不知道。我認為這很容易引起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很難理智的做出選擇和判斷只有學生知道了問題,并培養學生勇敢去面對,才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在調查學生對待學習這個問題上,有一半的學生是明白自己的任務是學習,并認識到讀書時有用的:但是以一部分同學則回答的是一般、隨便,換句話說就是無所謂,能學則學,不能學也沒關系,而且部分學生在學習中交朋友這個問題上很多人是跟著感覺走,極少數人是因為對自己或者是彼此在學習上有幫助才成為朋友坐在一起的,更多的是因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好玩,才成為朋友的,這很需要教師給予引導。總之,這個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3)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在生活方面也是很有問題的,三分之一的學生生活上能自理自立,但是有部分學生是不能的,雖然是獨生子女家庭,但是有部分學生依然是過著衣來伸手的生活,沒有做過家務,甚至是自己不洗自己的衣服,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孩子獨立的生活是其必須要具備的品質。
(4)調查中發現現在中職的學生在行為認知方面也是很需要給予引導的,在調查的這些家庭學生中,當問到你在知識和金錢方面,你更重視哪樣時,絕大多數學生都回答是成為一個有錢人;而且再問到你是希望父母每天給你足夠的零花錢還是支持你讀書,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回答希望父母給予足夠的零花錢,從這些問題上可以看出米這些家庭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是思想岔路了,完全需要引導的。
四、中職生思想狀況及特點的教育對策
中職學生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當中,有的是父母離異、有的是父母雙亡,其主要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撫養照顧。目前在校就讀的學生中,這個特殊的群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他們當中有不少還是比較優秀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變,心靈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小就飽受家庭動蕩所帶來的磨難,形成了心理上的殘缺。很多單親家庭學生無法面對現實,無法走出陰影,從而導致各種不良心理的產生,造成心理偏差。
隨著近年來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單親子女增多,給未來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如何通過教育,幫助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對因家庭變故帶來的傷害,調整他們的心態,使其盡快達到平衡,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課題。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調查者發現,首先要對單親家庭孩子心理狀況進行認真研究分析。
(1)性格內向自卑。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特別是父親,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萬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處在一個沒有父親或母親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沒有了這份優越感,再加上單親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以及離異父母對子女的互相推諉,家庭中的長期冷戰或爭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覺得父母的吵吵鬧鬧讓同學或鄰居看到、聽到是很丟人的事,自己臉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如以前,因而產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會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棄。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對失去父親或母親十分痛苦,很長時間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動蕩及父親或母親的不負責任,心靈受到極大傷害,于是表現出經常悶悶不樂,容易悲傷,情緒低沉,甚至見到別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嬌,自己心里就非常難受。在學校,他們不敢談論自己的父母,在這個“小社會”中,長期怕接觸,情感、意志、情緒脆弱,于是自我封閉,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甚至產生冷漠、反感、敵對的心理,最嚴重的導致與集體不合。
(3)憤世嫉俗。有的孩子對父母的離異充滿憎恨,他們討厭父母爭吵,憎恨父母不顧自己的成長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撫養費的父親或母親,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這種憎恨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進而擴展到對學校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甚至對他人、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他們認為既然沒有人關心我,我又何必去關心別人呢?所以對同學、對集體的事缺乏熱情,對公益事業表現冷淡,還有的故意破壞紀律,損壞公物。
(4)暴怒無常。有些單親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悶的心情無處渲泄,于是表現為性情暴躁,遇事易沖動、好斗,所以會出現打架、斗毆等行為。
(5)嫉妒敵對。因為家庭的不完整,他們嫉妒同學談自己的父母,談自己溫暖的家。嫉妒使他們產生了一種羞于啟齒而又十分強烈的憎恨心態。他們不相信周圍的人,排斥周圍的人,沒有愛的情感,與周圍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評或好言相勸,看成是惡意的舉動,他們輕則置若罔聞,重則尋機報復,經常挑起一些帶有惡作劇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對他人的戲弄或毆打為樂。
心理學家分析,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那么,怎樣才能使單親家庭的孩子形成積極良好的情緒和健康的人格呢?
(1)要求班主任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從入學起,就應當著手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進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蹤,并詳加記載。對他們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生活上的關照,行為上的矯正,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掌握單親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會上的情況。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須先當好孩子、家長的“知音”,單親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細心地觀察、仔細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這些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注意掌握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融治點、疏忽點,以便架起老師、學生與家長三面之間溝通的橋梁,達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賴的目的。
在我教過的學生中,有個叫程(化名)的單親家庭女孩,她個性強,脾氣怪,經常與同學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隔三差五與同學鬧不團結。后經我多次談心、教育,她對同學的態度大有好轉,處事也穩重多了,并被同學們推選為小組長。可在家里與父親新交的女朋友關系緊張,她認為那個女人會奪去父親對自己的愛,導致女方提出讓其父在孩子與愛人之間做出選擇的條件,使其父親非常痛苦,甚至到了分手的邊緣,當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教育孩子從對父親的愛,家庭生活的負擔,經濟等方面去著想,告訴她孩子不能陪伴父母一輩子,當父母年老時,他們會很孤獨。終于使孩子接納了父親的女朋友。
(2)使單親家庭孩子融入班集體生活,消除憂郁心情。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老師,其一,要在課堂上多提問,鼓勵他們參加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讓他們感到同學、老師都很重視他們,盡量淡化他們與其他孩子之間的差別,避免他們感到窘迫、難堪和不安。其二,教師自身觀念要開放,心態要豁達,尊重單親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視、嘲笑、戲弄單親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發現單親家庭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重視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引導他們多為集體做好事,幫助他們在班集體中樹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學們接受他們并樂意親近他們。其四,要及時從家長那兒獲取信息。教師除細心觀察外,還應及時與家長溝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從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健全的個性。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蠻做,便會大礙于孩子的發展。特別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要了解他們喜愛什么討厭什么。培養他們健全的個性,使他們朝氣蓬勃地融入到集體中來,樂觀地面對并克服困難。比如,在班級中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組織“手拉手,一幫一”、“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都是一家人”等主題班會,讓雙親家庭孩子與單親家庭孩子團結互助、平等相處,一起歡笑,沒有諷刺,沒有歧視,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個性和正常的人際關系。同時,避免當面談論敏感話題,關注其動態,防止結交壞朋友,走上邪路。
(4)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和快樂、關心和鼓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理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深處。”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創設一種真誠的氛圍,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復得的溫暖與快樂。如:我班有個叫林林(化名)的女同學,她因脾氣古怪經常與同學鬧矛盾,我狠狠批評了她,事后,她哭得很傷心。我通過同學才了解到她父母離婚數年,現跟隨母親生活,家庭境況又不好,她常常心情苦悶,情緒低落。知道這些后,我主動向她道歉,她當時撲到我的懷里放聲大哭了。從此,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一次,我發現她面色鐵青,捧著肚子,顯出極其難受的樣子。我立刻上去問明原因,原來母親為了掙錢養家到外地打工去了,她由比她大幾歲的小姨照顧,早上沒有吃早餐,我馬上買來兩個熱氣騰騰的包子讓先她填飽肚子。我用慈母一般的愛,盡我所能呵護著她,并鼓勵她融入班級這個大家庭中,她比以前開朗多了,而且樂于助人,學習十分努力,成績優異。她說惟有學好功課才能回報老師的關愛。除了關心、照顧、安慰,我還適時、適當地給她講清道理,告訴她今后她的生活中還可能會遇到哪些變化、挫折,應該怎樣應對,讓她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通過積極引導,助她樹立明確的目標,正視現實,把握自己的命運。
用“愛心、熱心、誠心、耐心”和科學的態度,為他們付出更多的愛,就能醫治他們內心的創傷,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困難,相信他們也同樣會生活得快樂、幸福。
董進宇教授的《家長突圍》,他在本書中闡述了家長與孩子的教育關系。他對家長和孩子之間微妙的關系有一番獨到的見解,更是把自己平時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闡述的淋漓盡致,他本身只是來自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父母都只有小學的文化水平,但是在董進宇博士成長的道路上深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給了他很多快樂的成長經歷,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所以父母再給了孩子生命的同時,也要給孩更多精神方面的影響。在書中董博士提到關于單親家庭的家長心理的一些想法也是非常的有見地,而作為世界上最肯為孩子犧牲的家長,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甚至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在我們周圍,二十幾歲的單親母親,為不讓孩子受委屈,從此不再嫁人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三十幾歲單親父親,怕后媽給孩子氣受,從此不再婚娶的事屢見不鮮。這對于西方人來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在這種情況下,當孩子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你說是他的問題,是他的錯誤所導致的,他會斷然否定你的說法。就像一位參加我的家長研習營的家長所說的:“聽你這么說,難道是我錯了?這怎么可能呢?”
針對中職生心理現象
孤僻冷漠,逆反仇視;
內向自卑,敏感多疑;
散漫懶惰.放任自流,
態度乖戾,易躁易怒;
情緒反常,厭學貪玩;
中職生思想外在表現
有的不思學習.經常缺曠課,欺軟怕硬,滿口臟話吵嘴打架時聲音尖利刺耳,損壞公物不認錯,偷竊錢物死不承之認,外宿不歸,從不打招呼外出玩耍不歸家哄騙家長,欺瞞班主任, 屢錯屢犯、屢教不改,女生易生氣、牢騷多.愛和父母頂嘴.躲避老師;有的自制力差.漠視別人的關心,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與異性友好胡鬧,喜歡冒險;有的內向.不輕易流露自己的內心與同學、老師、家長有隔閡,不易溝通,不適應集體生活,提防別人;有的厭世嫉俗,過高計自己.耐挫力差,意志薄彌.好異想天開;有的不一一而論。
中職生家庭教育狀況表現:溺愛型、戒型(暴力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寄養型、物質型.
教養方式不當;學習壓力和輿論壓力,自我調試能力;父母對子女失去信心;父母和老師只看問題學生的黑點而不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家冷漠和學校冷漠;環境影響
家庭的教育缺失的本質其實更多來源于家長的教育方法以及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在家長眼里,你認為為孩子犧牲很多,盼星盼月亮的希望孩子能有所為,能對得起你的付出,此時的你,應該多聽聽孩子內心的呼喚,而非一味的給他你認為好你認為對的事情,很多家長都是以自己的固定思維去教育孩子,其實你平時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從孩子出生其實就是一張白紙,他所有的東西其實都是后來在你的教育和陪伴下一點點的畫上去的,家長是孩子在這世界上永遠的老師,家長需要做好自己的角色,想要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其實更多需要的就是與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內心世界以及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的成長就是缺失的,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的,不會有自卑的心理,能夠更好的去融入社會融入自己的圈子,這是我對特殊家庭教育的一些小小的想法,當然這些也是在讀了前邊提到的那本書以后才有所頓悟的,身邊也有很多單親家庭成長過來的,聽他們說著那時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在想如果那時候家長能夠多看一些這樣的書,是不是現在就不會讓孩子覺得缺失和遺憾呢?
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做職高學生生命成長中的貴人,了解和熟知學生性格懂得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需要,引導學生 給自己定位,確立職業遠景,認識到自己的使命,然后讓學生自覺學習知識,練好技能.多關注時事,多經歷事情.多積累經驗,巧用天賦,利用好資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擇業、工作、戀愛、家庭、事業、處事、為人,交友等都會沿著正確軌道前進!
作為職校教師.認清當生性格.興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境養技能人才,培養學生;如果認不清學生性格、興趣,你怎么能教育好他們。面對中考失利的這一大群十幾歲的男娃女娃,有幾個知道自己未來干什么,并為之而努力奮斗?調查發現,是極少數。大部分學生是不知道的,怎么辦?要靠教師來引導.來規劃他們的未來。
調查發現:一部分教師也不知道這些孩子想一些什么. 將來要干什么?因為他們沒有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看不見學生行為背后的東西。
教育理念的變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轉換也應隨之而動。
對文化課基礎較差的中職生來說,數育理念應該有所變化,專業性、專業轉換要靈活,在校時要引導學生處理好朋友關系、同學關系 、師生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 …
新招的高一新生總體表現為:
沉醉于虛擬世界(手機控、低頭族);
表達方式令人"不解;
生命觀念令人費解;
價值取向令人難解;
焦求(“高大上”、“白富美\")高端;缺乏責任心;
為人處事功利性強;
漠視周圍;
追捧小眾娛樂;
大玄富、大炫酷
自卑.自私… "…
根據以上表現,要求職高教師要有教育情懷,幫助學生改掉惡習,認可學生的愛好、興趣,給學生搭橋,做學生引路人.引導學生感恩老師,回報社會,把愛傳遞下去。
這些孩子看似行為乖戾",玩世不恭,只要善于引導.他們想干.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這些孩子的可塑性很強,要遵從孩子內心的召喚.根據性格、氣質、愛好.興趣,來樹立他們的目標,目標對人生影響很大。夢想有多大,心就有多大,頂尖成 功人土的目標清晰而且持久。目標.是一個人內驅力的源泉,有了內驅力就有動力;有了動力,就有了 職業定位, 目標設定,形成方案實施方案,走向成功!
所以,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想法,看準孩子的優點正確引導。
好的家長猶如前進路上的一座燈塔,在黑暗中照亮孩子前進的方向.
好的家長猶如生命中的一輪太陽,在寒冷中為孩子送去溫暖的力量.
好的家長猶如事業中的一把天梯,在低谷中為孩子指明向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