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創造思維訓練的背景下,運用了“三步質疑讀書法”,主要包括審清課題,初次質疑;學習重點,再次質疑;回顧反思,三次質疑。教會學生質疑、提問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關鍵所在。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開展了初級訓練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疑教學;質疑提問;質疑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意識到:創造教育的核心,就是對學生創造思維的訓練,而創造思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當下教學中所倡導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正是由此產生的。教會學生質疑、提問是整個環節的關鍵所在,而在教會學生質疑、提問這個環節上,筆者覺得應該重點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讓學生知道問什么?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問?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筆者開始有意識地運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一、關于問什么
1.從課題著手,培養學生初步質疑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包公審驢”這節課時,課文主要講包公如何審驢。筆者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最后學生提出包公是誰?包公為什么審驢?包公怎樣審驢?驢能審嗎?等諸多問題。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筆者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目標明確。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現在,在運用對課題提問這個環節時,筆者已經開始教學生按照文章體裁的不同來提出不同的問題。寫人文章,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方面進行提問,最后上升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事文章,圍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六個要素進行提問,最后歸納出事件蘊含的深刻道理;說明性文章,從事物的樣子、特征、作用、價值等方面來考慮。
筆者認為,此種模式能夠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就在積極的思考與探索中把握文章主旨,從整體上思考并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2.從重點字、詞、句著手,培養學生深入質疑的能力
在此環節的教學中,筆者告訴學生,對于文章作者字、詞的運用不要盲從,主要運用替換法和比較法對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深究細咀。例如,在教學“遲到”這節課時,寫爸爸氣極了,結果從桌上抄起一把雞毛撣子中的“抄”字,筆者引導學生提問:能否用“拿”“舉”“拾”“抓”替換“抄”字?經過探討,學生深刻體會了作者遣詞造句的作用,以及爸爸當時的盛怒情態,這樣引導學生,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入質疑的能力。
另外,對于字、詞、句的訓練,還可以運用比較法。例如,在教學“憶讀書”這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提問:冰心為某雜志的題詞是——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個題詞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學生經過深入探究,理解了這個題詞,進而感受到了冰心題詞的嚴密邏輯性和良苦用心。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維訓練點,加以引導和訓練學生,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3.從中心思想著手,培養學生升華質疑的能力
如果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一樣。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剖析文章中心,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例如,在教學“吾腰千錢”這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提煉中心思想,進而提出不同的問題。筆者把圍繞文章中心思想提問作為此節課的重點,在提問之前,由表及里地提出了要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很深入,收獲很大。
4.從整體內容著手,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系統性
就一篇課文的整體內容而言,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告訴學生每篇文章都可以這樣提問:(1)文章寫了什么?(2)文章怎樣寫的?(3)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其實,這也是學生閱讀文章應該明白的三個方面的內容。如果學生閱讀任何文章時都能夠養成這樣提問的習慣,他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二、關于怎樣問
1.自我解答
例如,在教學“奇異的琥珀”這節課時,經過筆者的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1)琥珀是什么?(2)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3)琥珀是怎樣形成的?(4)琥珀有哪些科學價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經過閱讀課文后部分可能白己理解,另一部分可能是自己知識儲備的空缺,需要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在筆者的指導下得到答案,這樣他們的收獲就不僅是一道題的答案了。
2.互問互答
提問的方式也可以是由筆者來問大家:(1)琥珀是什么?(2)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3)琥珀是怎樣形成的?
3.不懂而問
筆者提問的方式可以是: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是什么?這是在學生熟讀、認真思考后提出的問題,教師能從學生的問題中了解學生的困惑,并給予幫助。學生自己能讀懂明白的,筆者不解答;學生相互啟發能明白的,筆者不說或少說;學生真正感到疑惑的,筆者幫助解答清楚。
目前,筆者所做的還只是一個初級階段的嘗試,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將逐步進行更高級模式的訓練,在釋疑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出更多的新的問題,在閱讀中揣摩文章更深的含義。
參考文獻:
[1]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魏國棟,呂達,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