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21世紀,STEAM教育在中國教育改革的歷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文章針對STEAM教育本土化問題提出了幾點有效的解決策略,嘗試進行了教學案例的初步開發與整合。
關鍵詞:STEAM教育;本土化問題;課程整合;解決策略
一、STEAM教育本土化面臨的問題
1.專業師資嚴重匱乏
STEAM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不僅在教育形式上,而且在教育內容的組織安排上,都向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由于國內教師缺乏專業的帶頭人和良好的學習機會,所以關于課程整合的專業師資嚴重匱乏,這是STEAM教育中國化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2.評價體系不完善
STEAM教育沒有分科教學那樣有具體的課程目標和可視的行為評價內容,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及學生在課程活動中的隱性行為,對于教師實施評價環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外,關于是否應該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具體的評價也是一個爭論的熱點問題。
3.學生不適應,家長不接受
STEAM教育對于在傳統教育體系下成長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天翻地覆的嘗試。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突如其來的教育變革給家長帶來了很多憂慮,害怕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和不可估量的傷害。
二、STEAM教育本土化問題的解決策略
1.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課程研發團隊
教師應該認識到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積極地與不同學科的教師組織成課程研發團隊,在團隊中不同學科的教師可以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齊心協力地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課程。例如,“首屆長三角名師成長論壇之課程整合專題研討會”中有一堂課是以《最后一片葉子》這個故事貫穿語文、英語、數學、科學、美術等多門學科,在情境中學習英語,在故事情節中學習數學估算,在繪畫中體現人文關懷……雖然不是特別成熟的課程整合案例,但是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對于日后課程整合的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專業化學習
教師可以通過登陸相關官方權威網站進行了解,以便更好地開發和實施STEAM課程。另外,隨著STEAM教育本土化熱潮的襲來,教育界的學者紛紛開始了對此教育模式的關注,并發表了相關的期刊論文、出版了相關的書籍。例如,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徐麗華教授出版的《小學主題式學科整合課的設計與實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讀的范本。
3.教師自身嘗試課程的初步整合
教師在進行專業化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邊學習、邊實踐、邊進步,實現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第一,教師可以在自己所教授的學科教學中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第二,教師在進行初步課程的基礎上,可以嘗試研發一些相對簡單的整合課程。
三、教學案例設計——《“行走”的牛奶》
筆者嘗試設計了STEAM教學案例,具體內容如下。
課程目標:學會和壓強相關的知識;提升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傾聽、理解和表達能力;利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課程適合的群體:小學中、高年級。
1.開展游戲,隨機分組
通過“大風吹”等游戲進行破冰并隨機分組。分組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并在大白紙上寫上小組的組名、LOGO、口號,以及完成組徽的繪制等。
2.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玻璃墻上的毛絨玩具為什么掉不下來?牛奶為什么會通過吸管“流進”嘴里?水槍為什么可以吸水?
3.頭腦風暴,提出假設
學生針對筆者在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大膽猜測,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假設:空氣、吸力、壓強、阻力、壓力等。
4.搜集資料,驗證假設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借助工具書、網絡或與同伴、家長交流的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揭開生活中看似尋常卻不為人知的奧秘。
5.原型替代,驗證假設
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完成如下關于壓強的實驗,驗證假設,最后得出結論。
實驗操作步驟:
(1)將塑料管折成門框形,一頭穿過硬紙片;
(2)把兩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將蠟燭點燃后固定在左邊玻璃杯底部,同時將水注入右邊玻璃杯中;
(4)在放蠟燭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紙片蓋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頭沒人右邊杯子水中;
(5)水從右邊流入左邊的杯子中。
實驗所需材料清單:2個玻璃杯、1根蠟燭、1盒火柴、1張硬紙片、1根塑料管、少許凡士林、半杯水。
6.分享心得,交流感受
(1)通過實驗你懂得了什么?收獲了什么?
(2)在實驗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
(3)在小組交流合作中,你得到了什么幫助?你最想感謝誰?
參考文獻:
[1]葉兆寧,美國優秀STEM課例評析及其本土化[J].中國科技教育,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