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生長的角度來分析課堂、還原課堂,是一種從開放的理念下理解和觀察課堂組成,體現了重視課堂文化和對新型生長課堂的迫切向往。生長型課堂必然伴隨著生長,因此創建生長型小學數學課堂就要以創建生長型知識、生長型教學和生長型學生為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長型課堂;生長型知識;生長型教學;生長型學生
我們所提到的“生長型”僅指日常所說的生長、成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通過運用生活中生長現象引用到課堂教學中,達到生長教學的效果。生活中的生長作為一種隱含意思傳達教育思想,當我們在思考教育的本質時,可以從生活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反觀其他教育本原,如盧梭的“天賦自然生長論”和杜威的“教育即生長論”教育理念,我國早先也有類似的教育理念,這些都是生長型教育的前身和萌芽。
一、構建生長型知識
根據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我們可以發現生長型課堂一定是生長的課堂,學生學習是為了成長和生長,教師教學也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生長,因此生長型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只是起著引導的作用,從而促進其生長。創建生成的生長型課堂時,由于學生的生長方式和生長程度大不相同,所以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創建生態的生長型課堂時,需要親近自然,由自然啟發生長,生長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創建生命的生長型課堂時,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喜歡數學,數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使數學生活化,讓學生把課堂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學習,使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因為生長型課堂可以使學生煥發出無限的活力,聯系生活、聯系生命,促使學生在數學聯系生活的同時,還能以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命。
首先,生長型數學課堂的構建要從知識出發,促進知識整合,從知識變成知識點、知識類等形成生長型知識,特別是數學類知識的生長性更加明顯,只有抓住知識的原理,才能得出生長型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單位”時,可以將時間單位的“時”和角度單位的“度”相互關聯,看似沒有關系的兩個知識點,其實它們都是一種規律的基本表示。一分鐘有60秒,一周有360度,教師要找到知識的生長因子,知道可以怎樣生長,生長成什么樣的生長型知識,才能更好的表現知識。又如,教師在教學“如何用字母表示數字”時,不應該只是用單一的字母表示,還可以引入生活中類似NBA,CBA和WC等常見字母。因為單一字母表示的只是表層的表現方式,而本質是要鍛煉學生的符號概括水平,所以用這些標志性符號更好。
其次,生長型數學課堂要緊抓數學知識的順序和遞進規律,尋找邏輯規律,并且以核心知識為起點,整理知識之間的關系,并畫出思維導圖,這樣可以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促進知識生長。
例如,在教學“間隔排列”時,教師可以將排列板書展示出來,這樣將知識繼續生長,可以引出生長知識點之后的“周期規律”的學習。
二、構建生長型教學
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教師在教學“負數”時,一般會采取兩種課堂導人方法,一種是用我們常見的溫度計;另一種就是快遞運貨單。運用這兩種課堂導人方法的原因是,這兩種方法都是貼近生活實際的,可以作為知識的生長點和出發點。那么,哪種課堂導人方法更好呢?生長型課堂要求教給學生生長型知識,尤其需要追溯知識的本源問題,顯然溫度計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了0,不僅是從0開始,也可以表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教師還可以在黑板上用數軸畫出溫度計,為將來學生學習有理數提供生長的可能性。
促進生長型教學的方法形式各異,需要教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和“小數的二次認識”時,兩者都是按照先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小數,然后再引入課堂的教學順序進行生長的。但是,教師完全可以嘗試先讓學生對比猜測小數的數學意義,接著再讓他們聯系實際看看是否合理,通過這樣的逆向生長教學,讓學生更加靈活的學習,使課堂更加開放。又如,在教學“分數乘法”單元習題時,教師在告知學生可以先看答案,然后再嘗試逆著答案來找解題思路。當學生明白真分數的倒數是假分數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嗎?他們的回答迥異不同,這樣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促使學生產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從而促進了教學的生長和學生的生長。
三、構建生長型學生
無論是知識的生長還是教學的生長,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學生的生長,讓學生自我生長、自由成長。當然,除了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之外,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十分重要。另外,對于學生生長的培養還應該體現在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上,要讓他們發現學習不僅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還可以為他們解決其他問題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法。由于不同學生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所以生長方式也不盡相同。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自己喜歡的解題方式和解題思路,教師要讓他們形成自我的思維和人格,完成獨立的自我蛻變。例如,在教學“探究小數的性質”時,教師可以列出0.3和0.30,詢問學生這兩個數是否相等。當大多數學生認為這兩個數相等時,教師追問: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證明他們是相等的?這樣學生便會絞盡腦汁去證明,有的學生用生活情境解釋,有的學生用定義解釋,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利用“生長”的教育理念創建生長型的小學數學課堂,使學生得到獨特的生長,創建生長型知識、創建生長型教學、創建生長型學生,促進學生自由生長、促進教學自由生長,創造出真正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