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旨在改進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和要求。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問題;教學策略
當前,我國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讓學生更好地表現自我的課堂環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趣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在充滿趣味性的課堂中,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教學觀念陳舊
一些教師不積極參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不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教學改革動態和發展趨勢,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思想落后,存在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此種平庸的教育教學思想既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又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陳舊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亟待改變與創新。
2.教育教學方法落后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滿堂灌”教學,學生被動接受。一些教師對于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根本一竅不通,課堂教學方法單調、死板,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有效性差,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3.教育教學模式保守
一些學校盲目照搬、照抄先進學校的教學模式,忽視與自己學校的教學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的學情實際相結合,缺乏科學性和創新性。此種所謂的先進教學模式,不但禁錮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阻礙了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還影響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創新,妨礙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和點撥。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目標達成方面,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目前的學習水平,制定出符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習目標;在能力訓練方面,教師要創設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要解開對學生的束縛,在盡量滿足他們合理需求的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價值引導,讓其自由地學習、快樂地發展。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創設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學習是一項繁重的腦力勞動,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輕松事。因此,教師要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的壓力。教師可以把話語說得親切些、和藹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漸克服膽怯心理,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3.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1)教師應該適當布置教室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學習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視頻、圖片、音樂等方式渲染情境,讓教學更富有趣味,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圖中有情、情中有畫,教師可以運用繪畫的形式讓學生去感受課文情境,做到文畫相通,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達到“一圖千言”的效果。
4.引導學生的成功體驗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質疑、討論、評價,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無拘無束的學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5.運用靈活的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教師應該抓住契機,精心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
問是思考的起點,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學多問的良好習慣。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鼓勵他們自主學習,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要經過自己的分析、思考與鑒別。
(2)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
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班級內討論,尋找有效的解決策略,聽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萬世花,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新課程(上),2012(9).
[2]彭永,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4(9).
[3]夏欣,淺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