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又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何處理個性化閱讀之間的各種關系,以及在實施個性化閱讀時,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成為教師需要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珍視閱讀教學中閱讀主體對客體的不同認識和感受,并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機遇、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提高閱讀教學質量。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演繹自己的個性化行為,筆者擷取“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真實的教學案例開展進一步探究。
一、喚醒內在自我,個性多元化解讀
師:當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但是,他真的離開祖國了嗎?
生1:沒有。
生2:離去了。
學生躍躍欲試,有了不同的回答,各抒己見。
師:那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從文中找答案吧!
學生開始用心讀書。
師:誰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3:我覺得肖邦沒有離開祖國,因為他將祖國的泥土帶在身邊,說明他其實和祖國在一起。
生4:我認為肖邦雖然人離開了祖國,但是他的心里卻惦念著祖國,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
生5:我和他們看法一致,當肖邦得知國內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失敗后,他悲痛欲絕。由此,我感覺他一心想著祖國,心和祖國聯系在一起,和祖國沒有分開。
教師小結:人走心未離。
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學生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情緒化的“場”,喚醒學生的自我,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學生的自主性越強、積極性越高,個性就越能充分發揮出來。
二、創設情境語境,個性體驗化品讀
教師板書:悲痛欲絕。
師:你們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嗎?
生:是悲傷到了極點,都不想活了。
師:他為什么會這樣?從他的這種心情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6:我感受到了肖邦熾熱的愛國情懷。
生7:我感受到了肖邦的愛國之心。
師:肖邦已是悲痛欲絕?!敖^”的方式可以是頹廢、沉淪、絕食、自殘……他這樣做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他還要為自己的祖國做事。
師:對于這樣一個愛國青年,他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生8:有意義!他還有音樂,他還要作曲。
生9:對,他可以用音樂和敵人抗爭,來激勵祖國的人民。
生1O:是的,他把一腔熱血化作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
師:當祖國的人民聽到這首曲子,他們會怎樣?
生11:這首曲子就像贈送給祖國人民最有力的武器,用它來反抗侵略者。
生12:他們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與侵略者斗爭到底!
教師以“絕”字為突破口,向學生質疑,創設對話語境,引領學生走進肖邦的內心世界,感悟其愛國之情、報國之舉。閱讀是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情感基礎、語文積淀來喚起自身的直覺經驗,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重構自己頭腦中的“第二文本”。
三、凸顯創造表達,個性深入化晤讀
師:肖邦雖然悲痛欲絕,但是他并沒有頹廢、沉淪,他將亡國的恨和對祖國人民的愛融人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同學們,你們讀懂了什么?
生13:肖邦在異國他鄉忘我地工作,在進行音樂創作。
生14:肖邦夜以繼日地工作、工作、再工作,這是他熱愛祖國的最好方式。
師:是啊,那你們能把肖邦的這種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學生的情感很容易流露出來,讀得很投入,在朗讀中和肖邦產生共鳴。
師:肖邦到底要工作到什么時候?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工作?
生15:肖邦不會停止工作。
生16: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他都會一直工作下去!
師:是的,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對于一個亡國子民、愛國赤子的肖邦卻用音樂作為武器,為祖國而戰!為人民而戰!
個性化閱讀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教材、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中。
個性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理想目標,是閱讀能力發展的最高層次,倡導結合學生個體情感體驗和理解文本,讓課堂充滿生機,不能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設計好的教學方案走,習慣于“智力順從”式的課堂結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慣性束縛,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啟用多維化的閱讀指導策略,引領學生走向閱讀深處,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廷慶,何謂“個性化閱讀”[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