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投保人來說,退保未必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如果買的是長期型保險,
投保后兩三年內選擇退保,會損失近八成保費。
買過保險的人或許碰到過這么一種情形:幾年前買的保單,擱置今日,總被某些保險代理人或保險營銷員勸退保或減保,“現在我們新出的一款保險產品,保障內容更全,保費也更便宜,有興趣的話可以考慮下”,然后讓你再購買一份新保單。保單“退舊買新”,這樣的做法明智嗎?
背后另有玄機
歷來保險產品的更新迭代腳步就從未歇息。
拿平安福保險產品來說,2013年推出,保障30種重疾、8種輕癥。2015年產品升級,將重疾險保障擴展為45種,2016年繼續升級加碼,將重疾和輕癥種類分別升至80種和20種。2017年,先是升級少兒平安福,又在年末推出平安福2018版。
就同一公司的一種產品,年年都在變化,而百十家壽險公司推出的產品都在競爭。有些新產品號稱保障內容基本相同,可是保費只要過去的2/3或1/2,乍一聽好像很劃算,但只要冷靜下來想想,保額、保障范圍都一樣,保費怎么能少這么多呢?
業內人士說,這很可能是銷售人員的說話技巧。比如雖然年繳保費降低了,但繳費的年數增加了。原本每年1萬元保費,繳費20年,現在每年7000元保費,需要繳費30年,算下來投保人還真沒占到什么便宜。還有在同樣保費的情況下,看上去重疾險的種類數量增加了,但其實只是對原本的疾病進行了細分,比如把癌癥拆分為乳腺癌、胃癌、肺癌等。又或者是加入了一些原本發病率就比較低的疾病,看似保障范圍擴大了,其實沒多大變化。
退休年齡延遲后,舊保單的養老險是55歲后每月領取500元,新保單的養老險需要等到65歲才可以每月領取1000元,怎么能說后者一定會領取更多呢?
所以,在碰到銷售員鼓動自己“退舊保新”之前,一定要多方綜合考慮和權衡。
誘導與業務考核有關
實際上,之所以每次有新品推出,有部分銷售人員鼓動投保人“退舊買新”與業務指標不無關系。“有的是營銷員出于考核壓力采取的辦法,‘退舊保新’能產生新單保費收入;有的屬于客戶感覺保單收益不理想就有退保的想法,營銷員繼續向其推銷新保險。”業內人士分析說。
事實上,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7年,部分壽險公司的退保額成倍增長。例如,某壽險公司的退保金從2016年的1.49億元增至2017年的35.92億元,另一壽險公司退保金達到22.29億元,同比增長190%,還有的公司退保金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57.6%。
退保損失八成保費
對于投保人來說,退保未必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如果買的是長期型保險,在投保后兩三年內選擇退保,會損失不少保費,能夠拿回的現金價值非常少。以投保某產品為例,每年保費4500元,繳費3年,共計繳費1.35萬元。如果選擇退保,只能拿回現金價值2841元,損失八成保費。
退保除了有經濟損失,還要考慮退保后,是否還有資格購買保險。如張先生28歲時給自己買了一份50萬元的重大疾病保險,34歲時經人推銷,看中了新的產品,想把老產品退掉,這時要不要退,首先不是看新產品有多好,而是看28~34歲之間有無新增疾病歷史,如果有,這些歷史是否會影響投保新的產品。
除了退保,也有保險銷售人員誘導消費者對舊保單進行減保。所謂減保,也稱部分退保,指在保險期內,經投保人申請,保險人根據合同約定同意降低保險金額的行為。
保監局提示“退舊保新”陷阱
對于“退舊保新”的違規行為,北京保監局及時進行了風險提示:消費者要做到四個心中有數,避免落入“退舊保新”陷阱。
一是對自身保險需求做到心中有數。不同的保險產品,其風險保障、儲蓄或投資功能側重不同。同時,保險產品側重于風險保障,消費者不宜把保險同銀行存款、國債、基金等片面比較,更不能把保險當成其他金融產品的替代品。
二是對銷售人員鼓動“退舊保新”的理由做到心中有數。銷售人員往往會以舊保單收益低、公司回饋老客戶的福利等理由鼓動消費者“退舊保新”。消費者不應輕信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應該通過保險公司官方渠道核實銷售人員理由的真實性,切勿盲目跟風減保或退保。
三是對“退舊保新”產生的損失做到心中有數。減保或退保會影響原有保單收益和保障,并可能產生退保損失。在鼓動消費者“退舊保新”時,銷售人員往往避重就輕夸大轉換新合同的好處,而故意隱瞞舊保單減保或退保產生的損失。消費者應該認真了解“退舊保新”可能產生的損失,進行理性選擇。
四是對新保單相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不同的保險產品,繳費期限、保障范圍存在差異。消費者應當仔細閱讀新產品的保險條款,了解新產品的繳費金額、繳費期限、保障期間、保障范圍等信息,認真配合保險公司進行回訪,及時行使猶豫期權利,避免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