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篇《中信建投證券年終獎簽發!超500萬的比比皆是!》的文章曾刷爆了朋友圈,整個券商行業都跟著土豪火了一把。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不過兩年的光景,近期證券行業又被曝出大面積降薪、變相裁員。先是海通證券黑龍江分公司“花式裁員”,接著又是申萬宏源的金領部門——投行部的員工憑借一張月薪不足5000元、難以支付房貸的工資條把公司推到了輿論浪尖上。
曾幾何時,與投行從業人員相關聯的詞匯是“金領”“高大上”,如今卻淪落為房貸都還不起。如果說行業調整降薪實屬正常,但是降到最后連5000元都不到,與以往薪資相比不可謂不寒酸,簡直是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地位,細想之下著實令人唏噓。
投行業從業人員一向是高收入、優越生活的代名詞。所以,這類工作是很多金融人士無限向往的一個行當。高薪、高規格當然也伴隨著高社會關注。然而,近年來,這些令人羨慕的金領階層,正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離職、裁員、降薪……如此種種,都在證明投行正在漸漸步入寒冬。
今年以來,投行業務的市場環境與2017年相比,已然是今非昔比。以IPO為例,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來IPO審核公司數量96家,通過50家,審核通過率52.08%;而去年同期,IPO審核公司數量210家,通過178家,審核通過率84.76%。這顯示出,無論是在審核通過公司數量還是審核通過率方面,今年的數據同比均有較大幅度下降。
反映到收入方面,今年第一季度,投行業務收入占比顯著走低,同比增速也出現下滑。數據顯示,30家上市券商2018年第一季度投行業務收入總計51.66億元,占比8.61%,較2017年第一季度下滑3.45%。
公司業務收縮,當然也會實打實地反映到從業人員身上。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下,證券行業的傳統業務正處于收縮階段。今年下半年IPO形勢仍然不會有多樂觀。并且,證監會近日也表示,嚴格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章,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首發企業進行審核,審核政策始終沒有變化。
有統計數據顯示,前兩年市場行情大好,券商投行業務突飛猛進,無論是發債還是新三板業務都很好,不少新人加入券商行業。而如今隨著業務整體減少,投行人員很有可能存在著數量過剩。
事實上,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2018年券商面臨的遠不止IPO業務收縮,債券發行、承銷同樣面臨與往年不同的挑戰。自然而然,寒冬之下,券商們會選擇收縮規模、減薪增效。因而,素有金飯碗、專注于企業IPO及再融資的中國投行業,苦日子還在后頭,這只是個開始。
不出預料的話,今年投行業的金領們估計整體要涼涼了。
券商裁員降薪只是一個縮影。早在兩三年前,關于銀行業的降薪裁員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同樣是在金融去杠桿、國家去產能的大背景下,銀行作為融資中介,當實體經濟的需求大幅下滑時,銀行業的日子也必然受到牽連。
無疑,這幾年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原來金融圈里的“金飯碗”“鐵飯碗”,如今碗真的要碎了。
一個行業影響一批人,而大環境的改變,必將影響到眾多普通家庭。在國家去產能、金融去杠桿下,受影響的不僅是“高大上”的金領們,還有許許多多普通的你我。因此,適當節流,控制家庭杠桿,才是應對變化的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