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傳統哲學認為,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互抱,對立統一,相互孕化。中國剪紙深受這一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
剪紙是在鏤空中取舍的藝術,自漢代以來,這種歷經近兩千年演變過程的成熟的造型體系,在舍去的基礎上來形成作品、完成藝術表現。王紅川教授的剪紙作品,更加注重了陰陽相對的哲學觀念,重視圖、底取舍的對立統一關系,作品的圖和底形成了合則為一、分則為二的兩幅陰陽相對的正負形圖案。在正負形互換中,詮釋了中國剪紙中獨特的哲學語言。
在傳統的剪紙作品中,剪紙取舍的具體表現形式有陰剪、陽剪及陰陽結合的剪法,使剪紙畫面藝術效果豐富多彩,變化紛呈。陰剪就是把表現圖形的線剪掉,處處斷開,陽剪就是把表現圖形的線保留,處處相連。也有一些作品是通過陰陽結合,來體現作品的豐富性。還有一些剪紙藝術家,根據圖形的疏密和主次來確定陰陽關系,通過調整圖與底的面積比形成視覺效果,剪紙陰陽關系的基本表現方式就是留圖不留底,或者留底不留圖。然而,王紅川教授探索的圖、底同步設計的理念,經過縝密布局形成的正負形互換,創作出了對立統一的造型效果。

2008年,王紅川應邀赴瑞士參加中瑞建交60周年舉行的剪紙交流和創作考察活動。瑞士方明確表示,藝術家應完全自由發揮內心的想法,作品怎樣變化都不受任何限制。異國的文化與風情激發了她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她根據自己對瑞士民俗文化的理解,用中國傳統剪紙中完全形取舍的表現方法進行創作,滿懷興致又極具情趣地去表現對象,創作的《湖水清清》《牛市節》《家園》《木頭節》等作品,多是應用正負形互換的方式進行的創作,受到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贊譽。
王紅川教授說:“獨特性、文化性不但對于個體是重要的,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更是支撐民族文化尊嚴穩固的土地。” 她參加《東西合壁的剪紙藝術·剪紙元素與瑞士文化(2010展覽)》展出的24幅作品全部被瑞士阿彭策爾洲文化基金會收藏。其中《新年印象》《冬樹》和《夏風涼》等作品,她選擇符號化、碎片化的敘述路線,努力在碎片中尋找張力,在平面中尋找厚度,在瑣碎性中尋找整體,使得作品更加豐滿、復雜、深刻,體現了作品與數字時代中暗含的某種社會聯系。作品全部采用冒鉸的技法,其特點在于使用一剪不斷的創形方法進行畫面創作,造型無論是簡單還是繁復,都可以完整地從紙中提取兩個相同、正負相反的圖案,使得圖案與背景產生非常和諧又沖突的效果。這種反差變化將剪紙的取舍關系極致化,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立統一、矛盾轉換、陰陽互抱的樸素哲學觀。





《內核》系列作品創作于2017年春,其構圖主要表現了人的大腦是人行為的精神內核,人之所以有各種的行為均是大腦內核的動力所趨,但歸根結底是為了生存。她將大腦曲折勾回的脈絡意向加以變化,內中生發出的芽胚開花結果生成莊稼樹,莊稼就是人賴以生存的糧食。作品選用四種本土性強烈的莊稼:豆子、高粱、水稻、谷子等尋常作物為代表,象征了人類一切為生存而奮斗的基本狀態。
《內核》原始圖案共有四幅,140厘米×140厘米,全部采用完全形正負轉換的方式進行創作。王紅川首先在黑紙上剪出完整的圖形,把剪下的黑色圖形貼在完整的白底上,形成白底黑圖的效果;再把留有空白形的黑紙貼在白底上,黑紙與白底重合,黑紙上剪掉形的空白處形成黑底白圖的效果。這樣,一幅圖形就形成白底黑圖和黑底白圖兩種截然相反的對比效果。通過完整的正負形互換方式進行變化,形成了八幅作品,規模壯觀,視覺奪目,極具想象力。



這一組作品很好地繼承、遵循了中國傳統剪紙的程式美和對稱美原則,同時具有強烈的隱喻特征。大腦被隱喻為土地,既產生智慧、生成精神,也可以理解為遼闊的大地所承載下的萬物和對人類的供養。大腦和土地這兩個毫不關聯的事物,在藝術的構思中實現了異體同構。作品藝術表現中多向度、多維度的思考,既和她發自內心的迫切社會關懷有關,也表達了藝術家通過藝術思考激發的洞見,傳達著她對社會、對人類、對世界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關注。作品建構與呈現出的敘事價值,讓我們見證了藝術家對人類繁衍、生存、延續的獨特把握。
這一系列作品表明,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望回歸自然,對民族原生性的藝術形態已經有了一種超然的認識和態度。作品突出了傳統的中國、時代的中國、發展的中國、開放的中國這些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宏大主題,代表著中國剪紙正在成為國際化藝術形式實踐的一部分,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把中國剪紙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卓越部分而產生認同,提供了可以直接解讀的藝術文本和藝術路經。
可以說,中國傳統剪紙語言博大精深,多種藝術語言在民間剪紙中表現很多,并時隱時現于不同時代的作品中。而正負形互換中剪紙語言的豐富性,還需要繼續大力發掘、開展創意和實踐,藝術家立足藝術規律的高思妙想,呈現出一個個意趣盎然、多彩多姿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