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臨近畢業,還未離校,已有不少同學在朋友圈刷屏,說起對母校的不舍。
我甚少懷念母校,也沒有所謂的歸屬感,但著實舍不得一些老師。在我看來,是好的老師才讓一所學校發光,才讓它被學生所銘記。好的老師,除了教會你新的知識,還能給你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對抗未知的勇氣,一種沉穩和篤定。
我第一次體會到這種感覺,是在高一那年,那是升入高中的第一堂政治課。初中的政治實在枯燥,所以這幾乎是沒抱任何期待的一堂課,心里還在想著,抬頭望,老師已經站在了講臺。
藍色襯衫,戴著眼鏡,不高,很瘦,并不起眼。一開口,卻像舞臺的燈光亮起,照得整個人都閃耀。
他講了辛普森殺妻案,22年前轟動全球的橄欖球運動員辛普森涉嫌殺害妻子的案件。講故事是個技術活,他講得活靈活現、抑揚頓挫,堪比說書現場。他從美國史上的經典司法大案,講到了法律與正義;又從法律與正義,延展到公民意識……
政治課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政治課是要喚起和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你是公民,你和這個國家息息相關。他給僅僅埋頭于校園和書本間的我們,開啟了另一扇窗口。我們把“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熟讀于心,他在引導我們知行合一。
上課的時候,他準備總是很充分,從課堂引入到內容講解到提出問題,一環扣一環,精準無比,事例生動豐富。最具個人特色的是,他很愛看書,因此課末,往往少不了書單推薦,都是他最近看到的好書,他種草能力一流,高中并沒有太多課外閱讀時間,但我真的買了不少,看了不少。
當下各種書單、功課在互聯網興盛,看到別人的推薦里,都有不少他當年強烈安利的書籍,每逢這時,我總有一種莫名的自豪,嘿,我老師早就發現這本好書啦。
和不少老師一樣,他在課上,偶爾也會“聊起”自己的故事,大抵都是和當堂課所學內容相關,只是偶爾一不小心發散遠了點。講稅收一課時,他說:“周末,我老婆想吃兔,我倆就隨便找了家餐廳,吃完以后去結賬,找老板要發票,老板說,你不要發票能給你少點。問他少多少,他說零頭去掉,也就是十來塊錢。同學們,這個發票,我拿來是報不了賬的,但我還是堅持了,不要少錢,要發票。我想了想,我是政治老師啊。”
講臺下笑成一片,有同學小聲說他傻里傻氣。同桌反駁,是真的率真,相由心生,他那個傻氣和執拗,是從內散發出來的。
學生時代受歡迎的老師,私下總會被班上同學各種八卦私生活。漸漸地,大家知道了,他和老婆從大學戀愛到結婚,歷經了七年長跑;他每天上班都騎個小電驢,但最近給老婆買了轎車開著上下班;某某老師上課,他每次都很虔誠又認真地去旁聽,記筆記比學生還上心;他并不是班主任,但年級辯論,只要去咨詢的同學,不管哪個班,他都會認真投入地指導……
作為老師,教書教得好,是最重要的使命,但作為一個人和個體,比書教得好更重要的事情,是作為人的善良和品行。所謂教書育人,大抵如此。
高一畢業分科,我們班作為實驗班,有十個同學選擇了文科,這個人數對實驗班來說,是極其少見的,更別說我們是一所理科見長的學校。或許有人是從小就熱愛人文社科類的東西,早早就做好了決定;也或許有人,是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并沒有清晰的認知和想法,直到一位老師拿著電筒照亮了一個方向。
我不知道別人,我只知道我自己,和所有喜歡在晚自習的課間,一起去找他聊天談心的朋友,教學樓的走廊正對風口,一切都很安靜,但有些關于人生的決定,已經悄悄被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