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上了十幾節和電影有關的課。
早在2004年9月,我就已經開始做我的電影課程了。只不過,那時候,處于萌芽狀態,根本就沒想到這就是“微電影與微寫作”。好玩,就做了。
從最初的《亞馬遜河探險記》,到后來的《創意圖書館》《草房子》等課,我發現自己在有意識地在開發電影課。
再后來的《世界的另一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到最近的《小鬼當家》《月亮之上》《靈犬萊西》《神奇飛書》《忠犬八公》,我開始系統地開發屬于自己的特色課程。
我為什么要把電影納入到自主開發的課程范疇呢?
我覺得,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作品,電影語言跟文學語言,兩者之間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最近幾年,我很喜歡用微電影上創意寫作課。毫不夸張地說,微電影,是兒童創意寫作的最佳范本。
兒童成長內在規律與電影的契合,電影藝術語言對兒童寫作能力提升的必然關系,電影本身的創意對寫作的影響,電影對兒童精神成長不可小覷的力量……
這一切,引領著我們將目光投向了電影與兒童創意寫作的融合。
那么一線教師怎么尋找適合自己的優勢課程呢?
不妨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1.我生活的地方有什么樣的課程資源?(比如杭州,有運河、西湖,有很多楹聯和名人故居。這些,就是課程資源。)
2.我的家長有哪些潛在的課程資源?(家長當中,往往有很豐富課程資源,我們要學會開發、栽培。栽培家長,就是栽培課程,亦是栽培學生。)
3.我所在的社區有哪些課程資源?我的學校有哪些特色?學校可以給我提供哪些幫助?(把自己的微小課程和學校的課程結合起來,你就能如魚得水,做得風生水起。)
4.我的興趣愛好有哪些?(喜歡漫畫,就開發漫畫課程;喜歡集郵,可以按郵票當中的風景、人物、事件來開發“郵票中的故事”;喜歡讀《西游記》,帶著學生研究《西游記》當中的妖怪,哪些妖怪是有后臺的,哪些妖怪是沒后臺的;喜歡研究童書和電影,就可以去做“電影遇見書”課程;喜歡研究謎語,可以做謎語課程;還可以把成語故事和歷史整合起來……)
5.還可以思考:我的朋友、親人,可以為我提供什么樣的支撐?
當我們把這些問題都想個遍,那么,我們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優勢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