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成長,引領教師生命價值
“你不要去報到,我已幫你以體育特長生的榮譽,轉報了番禺師范學校……”2018年4月,在廣州番禺化龍鎮中心小學的會議室里,黎燕梅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走上教育道路的點點滴滴。
1994年的中考,黎燕梅考上了夢寐以求的番禺衛校,并收到了番禺衛校寄來的錄取通知書。正當她沉浸在色彩斑斕的夢想中的時候,卻突然傳來父親嚴肅而認真的反對聲音。容不得爭取與辯解,黎燕梅只得接受了父親的安排。
好在三年的番禺師范學習生涯,讓黎燕梅掌握了基本的師范技能,也讓她懂得了教師這個神圣而又光榮職業背后的使命。而這使命又促使黎燕梅在之后的21個年頭中,不懈學習,由中專生躍升研究生,從普通的數學教師成長為廣州市骨干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黎燕梅積極主動承擔校內外的各類研討課、公開課多達30余節。2015一2016年度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黎燕梅執教的《認識小數》被評為廣州市市級優質課。同時,21年中,黎燕梅不忘初心,一直以“先教會學生做人,后培養學生成才”的理念為指引,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愛心、關心、耐心去感化學生。所帶的班級在學校文明班評比活動中多次獲得“文明班”“文明標兵班”“優秀示范班”稱號,并曾獲得番禺區“先進班集體”稱號。
而作為市、區、片、校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黎燕梅還異常重視本校青年教師的培養,為了加快了青年教師成長的步伐,先后與劉安娜、許秀云老師結隊,均被評為了“優秀師徒”。
拉近距離,讓學生享受學習樂趣
從教21年,黎燕梅坦言自己從來沒敢想過自己的教學會形成什么風格,教育會有什么主張?自己一直在追求著的就是“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也就是要讓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精神需要,成為一種歡快、愉悅的活動,從而使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會用數學。為此,黎燕梅常常思索的是:數學課上,學生想學什么樣的數學?想怎樣學習數學?怎樣才能設計出鮮活的數學課堂?以什么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喜歡自己的數學課堂……
因為自己是一個愛運動的人,所以黎燕梅異常重視課堂學習中的投入狀態。為調動學生投入到課堂中,黎燕梅充分運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時常讓學生感受“這樣的想法很精彩”“我也可以動手試一試”。在黎燕梅的調動下,學生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自己的課堂上跟著自己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做。
當然,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也讓黎燕梅意識到,低年級的課堂應該是寬松的。為此,在課堂上,黎燕梅不僅創設平等、民主和對話的環境,也試圖不斷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多年的教學經歷中,黎燕梅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上來,他們天真活潑,但也懵懂無知,缺乏規矩意識,課堂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老師一味地強調要求與紀律,那課堂只會是沉悶枯燥的;如果老師總是高高在上,板起面孔給學生講解分析,那即使不懂的學生也肯定不會向老師提問”。這不是黎燕梅追求的,也不是她理想中的數學課堂。那么,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學生愛上數學課呢?受到“生本課堂”啟發,黎燕梅提醒自己課堂上要多一些鼓勵學生的語言,多一些相信學生能行的語言,多一點激勵孩子大膽的語言,孩子們就會主動地將小手高高舉起,這樣孩子們就會不斷地得到來自老師的支持、鼓勵、包容,這種氛圍一定會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也會促使課堂上形成一種自由、平等、包容、和諧的數學課堂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參與學習的樂趣。所以,在黎燕梅的課堂上,人們總會發現一種別樣的童音童語:“是這樣的嗎?”“你能告訴黎老師,你是怎么想的嗎?”“你的想法真好,真聰明!”……
“只有拉近了距離才能有對話,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生活,但每個學生都還沒走進老師的世界。所以,我們更要懂得他們的心理需要”。童真性的話語讓黎燕梅與學生溝通深富人文情懷的時候,也讓學生對她依戀愛戀。
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數學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就是好玩、好動、好奇。基于這樣的原因,在教學設計中,黎燕梅異常注重將新的教育理念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創設情境,從“激趣”入手,通過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次,在教學《比一比》時,如何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概念成了難題。情急之下,黎燕梅從孩子們喜歡聽的童話故事講起。黎燕梅一邊講一邊出示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情境圖。孩子們也由聽故事變成了認真投入地看故事,積極動腦想故事。在觀察、比較中,孩子們逐漸就領會了“多”“少”和“同樣多”的含義及比較的方法。而這樣的情景創設,在黎燕梅的教學中還有很多。因為它有情有境,孩子往往融入其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無盡樂趣。
然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除了創設情景外,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才是孩子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他們該掌握的本領。在這理念指導下。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黎燕梅想方設法為學習營造探究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展。
如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空間?針對低年級的特點,黎燕梅決定通過看一看、試一試、做一做、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某次,在教學《9加幾》時,很多孩子能說出9加4等于13,但當黎燕梅再追問“對不對,你是怎樣想?”的時候,課堂上有一半學生不說話了。見此情形,黎燕梅為孩子們提供了9個黃片,4個紅片,請他們在4人小組內擺一擺,想一想、算一算,驗證一下。結果,“湊十法”“接數法”“由減想加法”“把9當10法”等等紛紛出臺?!罢抢蠋熃o學生提供了在操作過程中主動探究的機會,難于理解的進位加法在學生面前顯得不再抽象與深奧”,對此,黎燕梅如是說。而這樣的學習過程,也讓學生的情感一次一次得到滿足,從親身的經歷與體驗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