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溝通作為一門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運用適合的溝通技巧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是學校、學生、家長相互溝通的連接者,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是班主任的責任。就此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就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如何有效的與學生及家長進行溝通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班主任 "班級管理 "溝通
班主任作為學校和家長之間連接者,在學校對面學生,在教育學生學習之外,還需要其擁有正確的溝通方式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學生心理發育。在班級管理的同時,也應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學生、教師、家長彼此聯絡,相互促進作用,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一、初中班級級管理
(1)班主任在班級中的意義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快速成長時段,而初中班主任對于學生的影響相當大,班主任在班級的管理上占著核心地位[1]。因此,班主任在初中班級管理當中應注重因材施教,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上面,積極采取友好溝通的方式打開學生的心扉,多從學生思考方向出發,時刻關懷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此同時,也應多與學生家長(家長)交流,讓學生家長(家長)在學校外配合教師教育工作,為學生在家中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通過個人力量作為紐帶來連接學校、家長、學生。
二、班主任在校溝通
(1)學會聆聽,善于表揚
雖然在班級當中,班主任作為教師,職業性質要求會對學生心理上會產生一定嚴肅形象,但面對青春期成長發育的學生,她們性格特點開始逐漸形成,成長心理發展變化,心思變得異常敏感。這就需要在校期間與學生們進行交流的時候要學會聆聽他們的想法。比如:初中時期,許多女生生理開始發育,面對生理發育帶來的影響容易變得敏感、不合群。班主任在與其交流時應注重學生心理的變化,恰當適合的詢問,讓其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班主任應多從學生方面出發去進行關懷與安慰。
(2)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
溝通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班主任的溝通方式及語言技巧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態度。現今,有些班主任會因為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劃分。在溝通時應認真對待每一位孩子,避免將他們按照好壞進行區別對待,應該保持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在與學生的溝通之中,應該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深入了解,采取不同的聊天方式進行交流。
三、班級管理中與家長的溝通
(1)積極使用溝通工具
面對一部分離校較遠或家長未在在孩子身邊的家庭,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時候,應多使用聊天工具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遇到家訪不便難以面對面溝通時,班主任應當積極解決困難,善于運用當下多種有效聯絡方式,如手機致電、微信聊天、短信傳送等。及時與學生就學生的學習及個人情況反映給家長,也可適當的建立家長群,將班級統一事項第一時間反饋在家長群內,讓所有班級學生家長都能及時獲取學校信息動態。
(2)合理的利用技巧進行溝通
溝通其實是一門藝術,班主任在與家長取得聯絡后應在恰當的時期進行家訪,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在溝通時應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孩子的缺點被他人知道。應當與家人共同營造合適的聊天地點進行深入的交流。在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時,應注意家長的情緒,如果學生家長對于反應情況極其氣憤,應該安撫學生家長的情緒,耐心的與其討論解決辦法,不可置之不理,一味的反應問題。如果遇到學生家長主動詢問學生在校情況時,應積極回應家長與其暢談,在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就學生某一方面著重闡述[2]。班主任與學生家長聊天時應全面進行考慮,結合學生實際及學生家長個性特點具體分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3)成為傾聽者
在溝通的同時也需要傾聽。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時也應悉心的去靜聽學生家長所說的話。如果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時說的很多卻很少去傾聽學生家長的反饋,這就會造成只顧自己說教,而不是真正的了解學生家庭實際情況。有的學生家長會在家訪完后生悶氣拿學生發泄,對學生形成傷害。應該多聆聽學生家長的講話,在講話中搜集有效的信息并結合學生在家的實際情況,對于學生在校的問題與學生家長進行深入的討論與分析。在交接到學生家長在家情況后,應與學生家長從家庭因素、外界因素、個人因素等多層面出發進行分析,就學生的表現提出良好的建議,改善學生家長在家教育學生的教育方式。協同家長合力教育學生健康茁壯的成長。
四、結束語
我國教育事業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中,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家庭都必須重視教育。而教育的傳播者就是教師,教師作為班級里的管理人員,教育著學生的學習,引導著學生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在教書的同時,也應積極的打入學生團體當中去,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同時應積極的與學生家長建立交流,將溝通作為一門藝術,用多種溝通途徑將學生的在校情況第一時間反饋給學生家長。學習傾聽學生家長的反饋信息,并就不同階段學生在家及在校情況進行深入討論分析,不斷完善教育方式,共同努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陸鳳岐.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溝通藝術探討[J].神州,2017(5):82-82.
[2]趙亞琴.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溝通技巧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5):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