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是對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精彩描述。兒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天生具有探索和發現事物的興趣。這種好奇和興趣更多地集中在關注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的生活中經歷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一切。
關鍵詞:數學教學""融入生活 "掌握知識
教師應將兒童的數學學習融入到兒童的生活背景之中,關注兒童關心的是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索、認識和掌握數學知識。
一、從生活背景中探索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他們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學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他們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陌生感、距離感和恐懼感。而對于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知識則能自覺、順利地發展,從而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
根據小學生這一認知特點,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既要明確教材內容中的知識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機聯系的切入點。力求做到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習數學;力求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例如:在學習《利息和利率》時,課前可以布置一個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銀行進行參觀、調查,甚至可以將自己的壓歲錢進行儲蓄,親身體驗一下儲蓄的過程。通過這項實踐活動,學生的問題產生了,“利率是什么?。俊薄霸趺从嬎憷剩俊薄盀槭裁淬y行的利率會不同呢?”“怎樣存錢更合適呢?”……然后就讓他們帶著這些疑問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把自己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全班進行交流。由于這些成果來自于學生的實踐,學生的興趣空前高漲。經過一節課的學習與交流,學生們不僅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而且還找到了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學生就會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
二、從生活事例中尋找數學原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脫離生活實際。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于那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概念等,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盡量地引導學生從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原型。
例如在學習“循環小數”時,由于理解“循環”的含義和找出循環節"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于是在學習前,可以給學生讀一首童謠:“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聽到這熟悉的歌謠,學生們不僅笑了起來,從而很自然地引如何理解了“循環”的含義。當老師問到,重復的是什么時,又為后面學習循環節奠定了基礎。再如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尋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軸對稱的,這樣就大大豐富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不僅能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學習熱情。
三、從生活經驗中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p>
實際上,學生在其生活中已經經歷了許多的數學問題,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經驗,只不過這些經驗是零散的、混沌的、表象的、粗糙的或者是無序的,如果教師能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積極換起學生對生活體驗的回顧,從記憶中提取必要的知識儲備,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新的知識體系,就可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數學化”。
例如學習“人民幣的認識”,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對人民幣有了一定的認識,每個學生都有購物的生活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創設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使學生在一個個的購物活動中加深對各種面值人民幣的認識,在交錢、找錢的過程中,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學會有關的計算。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實踐活動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原來如此熟悉。
四、從生活實例中感悟數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對數學知識本身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從長遠考慮,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長期起作用,并使其終生受益的是數學思想方法。未來社會將需要大量具有較強數學意識和數學素質的人。因此,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未來社會的要求和國際數學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例如:有些學生在學習加減法的簡便算法的時候,總是弄不明白什么時候該加,什么時候該減。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多加要減”、“多減要加”的道理,可以用一個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媽媽逛商店,看中了一雙98元的童鞋,她付給售貨員100元,售貨員應該怎樣找錢?為什么找給媽媽2元錢?”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媽媽應該付98元,實際給了售貨員100元,多給了2元,所以應找回2元,也就是多減了要加;而售貨員呢,本來應該收98元,結果多收了2元,所以要把這2元減去,即多加了要減。從具體的實例中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不僅能發揮學生直覺思維的優勢,還能夠讓學生輕松明白其中的道理。
總之,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本中的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陳克蕓.將數學融入生活打造靈動的課堂[J].中國培訓,2016(12):161.
[2]王桂英.從生活中提煉數學,讓數學融入生活[J].中國校外教育,2016(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