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的《語文課程標準》對于7-9年級學生在古詩詞方面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價值”。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下的一顆明珠,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古人為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古籍。作為國家新一代的希望,學生有義務認真學習古詩詞,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文章就如今初中階段古詩詞的教學進行分析,提出筆者的見解。
關鍵詞:中學生 "古詩詞 "現狀及對策
古詩詞在中學階段語文的學習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在中考中占有舉重若輕的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于古詩詞給予了一定的重視,特別是備考復習中,但是還存在些許的缺陷。
一、古詩詞教學現狀
(1)教師專業度不夠。“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話不假。但是“師傅”真的“領進門”了嗎?古詩詞在中考中一大部分的分數來源就僅僅是默寫,而這就導致了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帶領學生背誦默寫就萬事大吉。一些教師因此就不再仔細推敲每一首古詩詞,在講解方面也只是“照搬照抄”網上的解析,沒有自己的內容。教師本身缺乏對于古詩詞的深入了解,涉獵較少,鑒賞能力不夠,對一些重要的名句教師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
(2)學生興趣度不夠。古詩詞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和現代字詞的意思上有一定的差異。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難免枯燥無味,學生如果喪失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何來深入了解可言呢?況且考試都只是考默寫背誦了,學生又怎么會去深入分析呢?
(3)繁瑣的講解和練習。《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需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學習古詩詞正是可以滿足要求的最好途徑。古詩詞重在朗讀體味,而在“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下,教師忽視了學生自己的欣賞、感悟,用大量的講解和練習題代替。違背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末倒置”舍棄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閱讀和積累感情。將一首韻味十足、意境優美的古詩詞變為索然無味的分析文字。教師過多的分析,學生沒了朗讀,沒了感悟,沒了欣賞,自然失去了了解古詩詞本來韻味的機會。
(4)過度的關注技巧。古詩詞的學習本來是學生了解中國優秀文化的過程,但是現在的古詩詞學習被蒙上了“功利色彩”。教師重視語文的功利性和實用性,輕視了古詩詞的藝術教育。只教學中考的34首詩詞,只針對中考的幾個普遍考點進行教學(如重點字句的賞析和作者情感等)尤其是在初三階段,在中考的壓力下,教師更多的向學生傳授鑒賞技巧,甚至答題模板,完全違背了教材中古詩詞學習的初衷。
二、解決對策分析
(1)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知識在不斷地更新,教師從學校畢業再次回到學校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年齡也是在一點一點的增加。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如果想要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教師就應該要懂得更多的知識。一些教師慢慢的會對自己的要求降低,松懈下來,懶得再去學習讀書。這是非常錯誤的,教師如果不一直的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就會一點點被淘汰,那么如何再去教育學生呢?
(2)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提高。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情境中有著高度的注意力,自然就會喜歡上古詩詞。現在多媒體進入課堂,教師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體,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的教學,這首詞是蘇軾名作中的一個,《水調歌頭》詞句優美,非常具有詩情畫意,同時又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是蘇軾著名的代表作。《水調歌頭》流傳至今,已經演變為歌曲傳唱。在課堂上,我會讓同學們思考中秋節時“你是如何度過的?”“假如你不在家中,又會有何心情?”并放《水調歌頭》的歌曲渲染氣氛,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從心底體會作者的感情。
學生對于古詩詞沒有興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對古詩詞有距離感。學生對古詩詞有距離感和教師的教學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有時過度的將古人神化,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我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會注意將古詩詞生活化,讓學生知道古人也和我們一樣,同樣有著七情六欲,讓同學們用平常心體會古人的思想感情。
(3)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到輔助指導的作用。就詩詞鑒賞來說,學生處在一個審美觀初步形成的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好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感情,形成學生自己的審美觀,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審美觀。古人都已不在,許多古詩詞的思想感情都是后人經過揣摩想象得來的。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正需要想象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通過查閱資料感悟古詩詞的內涵。在學生學習古詩詞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煉字”欣賞,推敲,通過“字詞”的理解來感悟思想感情。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表面上只是寫自然之景,但實際“沉舟”“病樹”等都有深刻的指代意。
南方日報出版社的主編譚庭浩曾在《唐詩地圖》“策劃者說”里這樣說古詩詞:“我們依稀感覺,經過十幾二十幾年太多的物質,太多的信息和太多的潮流異常密集的壓縮餅干式的狂轟濫炸之后,中國的心靈,可能開始向往經典的恒定,經典的純粹,經典的雋永,以及經典所特有的已然陌生卻終究親切的深刻的‘故園之戀’”。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中最有韻味的一部分,古詩詞的“美”是現在文字所不能表現出來的。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僅背的出古詩,還可以體會到古詩詞的“美”,讓古詩詞的“美”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方梅玉.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文摘版:00251-00251.
[2]劉平澤.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文摘版:00255-00255.
[3]郭弘鈿.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