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高中歷史校本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起用,標志著歷史教育自我認識發生了一個飛躍,也是對素質教育基本理念的一個落實。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要遵循可行性原則,在綜合分析學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設計。
關鍵詞:開發理念 "分析""評估""優勢評價
一、要有明確的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須明確開發的理念,這樣有助于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特色。這里的理念指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
教育哲學體現了教育的時代精神,是在時代背景中對教育總的認識和看法。創新教育、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等都是新時期的教育哲學,它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方向。如安徽省安慶第十七中學確立了“在實踐中成長”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在開發歷史校本課程《安慶,我可愛的家鄉》的過程中,組織學生考察太平天國遺跡和陳獨秀博物館等一系列活動,搜集素材,歷史教師和學生集體參與,共同探討編寫歷史校本教材,讓學生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人。在實施這種創新教育方式的同時,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更好地實施了素質教育。
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學指導下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確立的總的發展方向。如安徽省岳西中學歷史校本課程開發宗旨是“弘揚革命傳統,爭做四有新人”,上海大同中學“使學生學有特長”,安徽省桐城中學的“全面發展,人文見長”、安徽省岳西二中的“文理相通,全面發展”等。它們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教育目標是教育哲學與教育宗旨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如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建校伊始,就確定了辦學理念:秉承北京大學“科學民主,兼容并包”的優良傳統,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發展教育”的辦學理念。根據此辦學理念和特色定位,歷史校本課程開發者確立了以“北大科學與文化”、“民族科學與文化”和“世界科學與文化”三條主線。這三條主線,由大到小,由淺及深,即符合學校北大的特點,也符合學校所在地深圳強調民族文化的要求,又具備深圳邁向國際化的趨勢。這三條主線脈絡清晰,與國家課程形成了很好的呼應。
二、要對歷史校本課程的需求進行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在辦學理念指導下,應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對象是學生需求、社區需求和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屬教育的內部需求,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
例如,2015年筆者參與的安徽省岳西中學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學生需求調查。結果發現有絕大部分學生對我縣飽經憂患的歷史,爭取翻身解放的歷史不了解,不熟悉。為了加強國情、縣情教育,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岳西中學歷史校本課程開發小組結合學校實際,確立了“以史鑒今,以史育人”的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編寫
《紅色岳西》校本教材。該書較為翔實地記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生在岳西地區的重大事件、革命故事和重要人物的活動及光輝業績。凝結著我們敬愛的革命先烈們崇高的理想和高尚情操。對學生來說,它既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又是了解了岳西的珍貴史料。
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人才市場分析法、網絡信息分析法、地區發展報告分析等。其中問卷調查法可用于分析學生需求;地區發展報告分析、地區實踐考察有助于對地區需求的了解;人才市場分析、網絡信息分析通常可用來了解整個社會對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狀況及特點。
三、要全面分析評估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條件,以決定作何種程度的開發。資源包括信息資源、能力資源和物質資源。
信息資源是以學校的教材和資料為核心,它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源頭活水和信息支持,離開了它校本課程開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信息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課程資源十分豐富,包括史書、影視作品、戲劇、音樂歌舞、古典詩詞、文物古跡、著名人物等等,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能力資源是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素養、開拓意識、創新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評估的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師自我評估,然后是學校評估,最后由專家組綜合審評。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現實學習能力和潛在學習能力。現實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已達到的學習能力現狀,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潛在學習能力是指通過課程更新,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狀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目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常由教師評估和學生自評構成。
物質資源是指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可提供的場地、設施、設備與經費支持,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物質基礎。除了上述對學校的資源進行評估外,還要對社區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評估,以期在學校和社區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環境。也可以與其它學校之間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信息、能力和物質資源的共享。
四、優勢評價
當學校有條件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提高課程開發質量,還需對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優勢評價。學校優勢包括管理優勢、教師優勢和學生優勢。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離開了管理很難達到目的。管理優勢體現在學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風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管理結構的系統化。對學校管理的評價先應由師生提供反饋意見,由學校領導進行初評,后由學校管理專家進行終評,目的是分析學校管理優勢與不足,以期通過學校加強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突出管理優勢。教師優勢表現為教師的專長、課程開發的技能、技巧。根據教師的專長,可決定他們能有效地進行何種課程的開發;根據教師開發的技能技巧,有的放矢,決定他們適合哪些層次和環節的課程開發。學生優勢主要體現在課程中具有選擇能力和課程反饋能力,它使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收者。這樣,學校通過優勢評價的分析,明確自己的優勢后,就可以揚長避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斌華著.《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頁.
[2]陳旭遠主編.《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