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深化的步伐,教育部強調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一切從學生的根本立場出發,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激情和熱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逐漸意識到體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體育教師仍然沒有轉變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為了更好地完善我國的體育教學體系,我將針對以學生為本的初中體育教學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 "初中體育教學
部分教師認為體育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學科,教師只需要帶領學生在課堂參與簡單的體育運動即可,這樣不但會誤導學生產生錯誤的體育認知觀念,而且還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體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其既會增強學生的免疫能力,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能力,同時又能促進學生高效地學習其它學科。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全方位地改變落后的教學思想理念,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此尊重學生學習體育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讓他們更好地鍛煉身體,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三種教學策略,即深挖教材內涵、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穿插游戲活動,以便讓體育教師透徹領悟教育本質。
一、深挖初中體育教材內涵
體育教材的有效應用一直被體育教師忽略,部分體育教師認為體育教學是一門比較注重實踐訓練的學科,教師教授學生基本的體育動作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即可。因此,這部分體育教師便丟棄了體育教材的運用。實質上,這樣不但會浪費教育資源,而且還會弱化學生的體育理論建設。教材立足在教育部的教學目標要求下,是我國教育專家、教育學者在長期摸索、探究、實踐和反思的基礎之上設計和制定出來的,其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客觀性等特點。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善于運用體育教材展開自己的教學活動,深挖教材的優勢,以便加強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人教版初中體育教材分為體育與身體健康、體育與心理健康、體育與社會適應、體操、田徑等各個版塊,其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為增強學生的身體力量、磨練學生的意志力設計了因材施教的課程內容。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涉及的各項知識點,著重勾勒出教材的重難點,針對教材內部的知識聯系和架構進行目的性整合,以便幫助學生透過教材表象看到體育內涵。
二、融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情境,增添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在舊有的教學媒介作用下,體育教師只能通過板書或者口述的途徑傳播理論知識,為了便于學生快速學習體育運動,有的體育教師便將課堂搬在室外,忽略了他們的理論知識培養,這樣就會在無形之中弱化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其由紙質媒介的知識傳播方式變成了數字化信息傳播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靈活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開教學活動,而且還能導入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文本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這就為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體育知識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基礎和創設了多元化的物質條件。
在學習“排球”時,筆者先結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從互聯網上下載了具有教育意義的視頻,即關于中國女排的比賽畫面,以便通過感染性較強的鏡頭讓學生充分領略到我國的女排精神,從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激勵其產生頑強的品質;其次,筆者結合視頻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是不是為中國的女排感到自豪,學生一致點點頭,緊接著,筆者向學生再次提問:你們想不想像中國女排一樣會打排球呢?學生齊聲道:想;最后,筆者一邊結合PPT課件講解排球動作的基本要領,一邊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以便清楚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從而夯實其排球理論知識。
三、穿插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
在體育實踐訓練中,大部分教師習慣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即先讓學生排好隊,然后教師在隊伍前面展示標準的體育姿勢,最后再讓學生重復教師的體育動作,這樣既會讓隊伍后面的學生模糊地學習體育技巧,同時又無法避免學生的偷懶行為,大大地減弱了學生學習體育的動力。因此,教師需要改進上述體育教學措施,筆者認為可以穿插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因為游戲不但可以放松學生的緊張心情,還能讓他們釋放積壓在內心的消極情緒,更重要的是可以寓教于樂學生,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掌握體育知識。
在學習“健身拳”時,筆者讓學生圍坐成一個圈,筆者則在圈內中間發號施令,當學生聽從筆者的指令之后,他們不能做出相應的健身拳動作,而是要做出與之相反的動作,如果有誰做出了相同的動作,那么就要站到圓圈中間表演完整的健身拳,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同時又能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鞏固其健身拳技能。
以學生為本的體育教學將會是我國未來教育中主要的改革方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生理規律、心理規律、人格結構等個性化特征,以便完善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根據當代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契合他們發展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濱.以生為本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7(17):148-149.
[2]陳全意.試論初中體育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有效策略[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