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高中物理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來說,在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已經不僅僅要求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要求學生在其他方面得到發展,尤其是德育方面,更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將德育的一些理念融入教學過程中,并采取恰當的方式進行滲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本文將結合筆者的一些教學經驗,談一談應該怎樣將德育滲透于物理教學中。
關鍵詞:德育""高中物理 "教學方法
所謂德育教育,主要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以此來使學生提高自身的修養。從目前高中物理中的德育情況來看,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師并沒有掌握比較有效的德育方法,甚至有少數教師認為文化學科中無需進行德育教育,所以完全忽略了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因此,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從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進行轉變,并采用更加恰當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為此,本文將結合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在高中物理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挖掘物理歷史,培養愛國情感
物理作為一門知識類學科,尤其是作為一門理科性質的學科,很多教師認為在教學中只要讓學生掌握物理的基礎知識就可以,而德育的內容只需要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進行就可以,毋庸置疑,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觀念,因為這種觀念完全忽略了物理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關于我國物理發展的歷史知識,讓學生感受古往今來中國在物理發展中作出的貢獻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而愛國情感,則是德育教育最為基礎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力學部分的內容時,我說道:“同學們,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對力學的相關內容有了比較詳細的研究,比如在《墨經》這本書中就最早對‘浮木平衡’和杠桿的相關原理進行了論述,比如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則是運用了慣性的相關原理,而西方與之類似的儀器的出現時間,要比我國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在教學電學的相關內容時,我說:“同學們,雖然電的應用是近代開始的,但關于電學現象的研究從古代就已經開始,比如在西漢的時候,我國就記載了一種‘瑁吸’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靜電的現象,在西晉的《博物志》中,同樣有關于摩擦起電的描述,《漢書》中則記載了一種尖端放電的現象,唐朝的《玄真子》則闡述了電與雷的關系”。最終,通過不斷向學生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取得的成就,逐漸使學生形成了一種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國情感。可見,挖掘物理歷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通過情境引導,培養社會公德
在德育教育中,社會公德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所謂社會公德,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場景或事物來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對這些內容有更加直觀的理解。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些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有關的教學情境,然后以此為基礎來給學生講解其中蘊含的社會公德內涵,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具備社會公德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學《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通過一個紀錄片給學生創設了教學情境,在這個紀錄片當中,主要講述的內容是傳統能源的開采、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通過這個紀錄片,學生對當前能源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嚴峻形勢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了節約資源和能源的重要性。可見,在物理教學中,教學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這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同樣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注重實驗過程,培養科學觀念
科學觀念同樣是德育教育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具備科學觀念,可以使學生更加理性地看問題,更加尊重事實,可見,這種觀念與物理的教學要求是極為符合的,在物理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具備嚴謹的態度,尤其是在物理實驗當中。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慢慢掌握更加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逐漸形成科學觀念。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這部分內容時,有些學生對摩擦力大小是否與物體接觸面的面積有關存在疑問,于是我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進行研究,我給學生提供了彈簧測力器、毛巾、木塊、木板、砝碼等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最終,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當其他條件不變時,摩擦力的大小只和接觸面所受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和接觸面的面積是沒有關系的。可見,通過物理實驗,可以使學生養成科學看待問題的習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德育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采用更加恰當的方式將德育融入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
參考文獻
[1]華德偉.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學科德育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張喜斌.高中物理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