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互動法是借助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來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依賴心理等,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的一種教學方式。筆者作為一名中職數學教學,一直致力于學生自主性培養的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探索發現,教師在采用互動教學法時,利用教學情境、讓學生提問、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師生互動法 "中職數學 "有效融合
中職數學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能夠推動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盡快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國中職數學師生互動教學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制約了中職數學的發展,亟待教師的解決。本文從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提問、增加學生實踐機會三方面入手,展開中職數學師生互動法的有效實踐。
一、利用情境――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讓學生建立直觀的學習印象。
例如,在學習《隨機事件和概率》這部分內容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隨機事件的概率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能夠運用數學方法來定量地研究隨機現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化歸思想,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以下事件圖片,讓學生思考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分析判斷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隨機事件?
(1)“拋一個石塊,下落”
(2)“在標準大氣壓下且溫度低于0℃時,冰融化”
(3)“某人射擊一次,中靶”
(4)(5)“擲一枚硬幣,出現正面”
(5)“導體通電后,發熱”
……
學生觀看多媒體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討論了各事件的性質,進行了有效分類,諸如“拋一個石塊,下落”是必然事件等。接著,我又與學生合作進行拋硬幣的實驗,讓學生記錄硬幣正面朝上、背面朝上的次數,思考硬幣正面朝上事件的概率。學生進行實驗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概率是否是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獲得的?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對概率的定義有了初步的了解,認為求一個事件的概率需要通過大量的重復試驗,且頻率圍繞某一數值上下浮動時,這個數值就是該事件的概率。隨后,我為學生講解了概率的知識,在多媒體上展示了以下問題:
對某電視機廠生產的電視機進行抽樣檢測的數據如下:
抽取臺數"50 100 200 300 500 1000
優等品數"40 92 192 285 478 954
第一,計算表中優等品的各個頻率。
第二,該廠生產的電視機優等品的概率是多少?
學生在大屏幕上觀看問題,各數據一目了然,很快,學生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分析,并結合剛才所學的概率知識,對各個數據進行了計算,得出了問題的答案,學會了應用概率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這樣,我通過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直觀的印象,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二、學生提問――培養學生求知欲望
數學教師鼓勵學生向自己提問,可以開動學生的腦筋,讓學生自主思考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學習《數列》這部分內容時,我一改教學風格,鼓勵學生結合預習內容,向我提問,以此來幫助學生了解數列的相關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用觀察法求數列的通項式,培養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能力使學生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截取片段如下:
生:為什么數列10,9,8,7,6,5,4 和4,5,6,7,8,9,10不是同一個數列?
師:回歸數列的性質,可知數列是有序的。
生:an和{an}是一回事嗎?
師:an表示數列的第n項,{an}表示整個數列。
……
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數列可以看成是從序號到項的函數,是一種特殊的函數,掌握了《數列》這部分內容,提高了數學歸納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這樣,我通過鼓勵學生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思考中理順了學習思路,建立了合理的學習框架,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認知,為以后運用數列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三、實踐應用――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數學教師在學生實踐應用環節與學生互動,可以盡快解開學生的疑惑,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思考以下練習題:
n個人(n≥3)繞圓桌圍坐,求其中甲、乙兩人相鄰的概率。
學生一開始摸不著頭緒,我便徐徐引導學生,先讓甲坐在某一位置,則乙有n-1個坐位,但是,由于是求甲乙相鄰的概率,則乙滿足題中條件的坐法只有兩種即在甲的左右兩側。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對問題有了初步的認知,摸清了解題步驟,很快就完成了習題。這樣,我通過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現實應用的能力。
總之,本文從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提問、增加學生實踐機會三方面展開中職數學師生互動法的有效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其他教師教學提供了可靠的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楊德美.中職數學“師生互動,小步走”教學探討[J].數學教學通訊,2012(18):23-24.
[2]陳曉雨.淺談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