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的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既要讓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點,還要教育學生遵守班級紀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數學教學的優勢,加強班級管理,提高育人水平,同時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來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班主任 "小學數學 "班級管理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班集體的支柱,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不僅局限于教學課堂上.教學課堂可以作為教學的媒介,也能作為育人的媒介,教師要將二者結合展開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又能養成嚴于律己的好習慣,提高自身的數學水平。因此,班主任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并能夠時刻按照班級紀律要求自己。
一、立足于教材,開展有效教學
在實際的教學中,班主任運用教材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人無完人,教學策略自然也會存在著漏洞。比如,教學中對教材的運用不夠靈活,許多教師會完全按照教案進行教學,穿插著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傳授知識,將本應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變成了“念教材”的課堂,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教學效率低下,不利于對學生的管理。我們需要明白,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起點,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從基礎教材開始。班主任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才能更好地向他們傳授知識。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媒介,最首要的是育人,其次才是理解和應用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充分解讀教材內容,只有熟悉了教材內容,才能實施準確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關系”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一場簡單的賽跑比賽,將學生進行兩兩分組,再指派兩名學生作為計時員,記錄每一組學生賽跑所用的時間。在比賽前,筆者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在賽跑的過程中,和你比賽的學生如果摔倒了,你會怎么辦呢?是繼續往前跑,還是跑到同學身邊把他扶起來?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灌輸知識之前,先教育學生與同學友好相處,遇到困難要互幫互助。這樣一來,既能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又能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理論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注重學生思維靈活性和獨創性的培養
思維的獨創性教學即擺脫傳統學習模式的束縛,開展創新式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行為。主要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大膽的思考和猜想,對猜想的內容進行論證,從而發掘問題解決的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小學班主任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首先需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結合學生實際,從多個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生,靈活運用教育教學方法,多層次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其次,在數學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轉變思維,利用創新的學習方法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育人的方法策略,在潛移默化中灌輸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在以后的學習和練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數學“交換律”的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有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兩種。交換律的教學需要在計算題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適合運用交換律進行解答的題目,像50+99+50=?這樣的計算題題型是適合運用交換律進行解答的。按照正常的解答思路應該是先計算50+99等于多少,然后再將結果加上50得出最終結果。運用加法交換律,學生可以先計算50+50等于100,然后用100和99做加法運算,降低了計算難度。班主任在教學完理論知識后,一定要把蘊含在數學思想中的人生道理總結出來,講述給學生。交換律是為了使復雜的計算過程變得更加簡單,在生活或者學習中遇到困難,不妨也可以嘗試換個思路,換個方法去解決問題,要靈活改變策略。
三、開展互助合作型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更多的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手段,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每天進行機械的學習,導致學習熱情低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實施合作性學習,不僅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團結互助,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學生需要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以及面積的求法,筆者在課堂上就開展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共同探討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理論依據。這樣的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探索知識,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還能使學生強化團隊意識。
綜上所述,班主任在開展小學數學管理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習狀況,開展有趣的、多樣化的教學,并且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加重班主任的管理和育人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使學生能夠樹立學習自信心,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徐海榮.基于效率的小學班主任工作現狀的調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張永勝.小學班主任有效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