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促使初中英語的教學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已經有了一些改革初效,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豐富多種教學模式來提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水平,旨在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有效措施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課堂上構建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英語教師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為了順應時代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當前阻礙英語閱讀教學提高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結合任務教學,提升閱讀思維
任務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布置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然后引導學生以這些任務為載體進行相關內容的探究性學習。在初中英語閱讀的教學中開展任務型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材料的內容來為學生設置一些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或者自主探究的模式回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激發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學初中英語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4 Topic1 “Plants are important to us”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幾個問題:一是What covers 6% of the earth’s surface?二是Where do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animals live?三是What can rainforests give us?四是Why must we protect the rainforests?等,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帶著這些問題就會更加具有針對性,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再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補充,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提升閱讀思維能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增強閱讀興趣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極大地方便了教師教學過程,借助于多媒體的資源優勢,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為學生的閱讀創設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型學科,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在對應的英語環境中進行閱讀,這對于促使學生使用英語思維思考問題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從而有利于提升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學初中英語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3 Our Hobbies 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視頻和聲音的方式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如在課前導入階段為學生播放一小段討論個人興趣愛好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產生興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同伴一起討論自己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地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可見,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之間互動與交流,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精讀泛讀結合,培養閱讀技巧
許多英語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總是過分強調語法知識和詞匯等內容的重要性,而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身不夠重視,這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總是過分重視每一個詞匯和語句的含義,而不能從整體上去思考文章的中心和內容。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在遇到不認識的詞匯時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轉變教學思維,通過采取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夠學習到相應的語法知識,同時還能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形成一定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開展課外閱讀,拓展閱讀視野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都具有社會性。因此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僅憑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還需要教師將閱讀的教學進行延伸,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后閱讀活動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并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英語閱讀比賽等,從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在進行閱讀活動之后,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及時的評價,從而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有所提升。
總之,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英語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初中英語教師要重視并調整自己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提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總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朱小云.如何提升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J].英語教師,2018(18):56-58+68.
[2]張錦.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與實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