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面對短而薄,質樸無華的一篇文本,如何將其讀厚,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想解決但是又很難解決的一個教學難題。本文借助一節展示課《雨點兒》為例,談談如何學會拓展思維,運用聯想,來豐富文章的內涵,完成讀厚文本任務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閱讀 "聯想 "文本
今年五月,我參加2018年合肥市名師工作室“名師觀摩課堂”活動時,在合肥市金湖小學聆聽了該校崔麗麗老師的一節語文課,一年級課文《雨點兒》,深有“久在海邊走,偶拾彩貝殼”之感。
有優質的文本,有合適的兒童,如何教出語文的味道,就要看老師的功夫了。崔老師不愧是熟諳兒童心理的高手,她時刻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和有效的注意力,讀寫結合,互動交流,意在“教”先,運轉自如。一節課下來,讓人如飲甘露,酣暢不已。下面擷取課堂中的幾朵浪花,看看有什么樣的彩貝能被人發現。
一、善聯想,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這是文章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簡單的一段話,在普通老師看來,這是沒什么可以教學的。崔老師在教學中作了這樣的設計。
【設計一】師:你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數不清”的情況?
生1:大蜀山有數不清的樹。生2:學校草坪,有數不清的小草。生3:夜晚,天上有數不清的星星。生4:冬天下雪了,天上有數不清的雪花兒。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綜合這些,你們說,“數不清”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很多很多,數不完。
師:對的,數不清就是很多很多,難以計數。除了我們知道生活中有這些數不清的東西。我們還注意到這個“數”字,還有一個讀音嗎?生:shù
師:對的,除“sh?”之外,還有一個讀音,讀“shù”,我們經常說數學,數字,都讀“shù”。來,我們集體朗讀一下這兩個讀音。(學生讀)
師:凡是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的字,我們就叫它多音字。來,用你們聰明的眼睛就在課文最后一段找找看,有沒有這樣的多音字。生1:長""生2:了""生3:地""生4:的
這個環節的處理可以說過渡自然,收放自如。老師先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由課本中的詞語向生活中拓展,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加深了對這個詞義的理解。老師隨后一轉,將學生的思維由課外收回課內,適時地插入多音字的概念,選擇實例讓學生了解,然后回到課文中尋找另外的實例來加深理解。
二、會遷移,豐富學生知識積累
文本是一則童話,充滿了童趣。文章中間三句:“半空中,大雨點兒問小雨點兒:“你要到哪兒去?”小雨點兒說,‘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大雨點兒說:‘我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崔老師的設計是這樣的:
【設計二】師:來,讓我們來模仿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相互打個招呼吧?
兩個學生走上講臺,相互打招呼。
師:他們的動作很可愛,符合兩個雨點兒的心理。可是,他們的聲音還沒能傳達出來他們的理解。請大家同桌相互打招呼,想象一下,你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說話。在讀之前,大家想象一個詞在“說”的前面。比如小雨點兒(輕輕地)回答;大雨點兒(高興地)說,等等。
(第一組)生1:大雨點兒大聲地問小雨點兒:你要到哪兒去?
師:你為什么選擇“大聲”?生1:因為下雨怕聽不見。生2:小雨點兒害怕地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師:你為什么選擇“害怕”?生2:因為小雨點兒是第一次出門。生3:大雨點兒飛快地回答,我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
師:你為什么用“飛快”?生3:因為大雨點兒落得快,慢了就聽不見了。
(第二組)生4:大雨點兒疑惑地問小雨點兒:你要到哪兒去?
師:你為什么選擇“疑惑”?生4:因為大雨點兒從來沒看見小雨點兒也落下,他奇怪。生5:小雨點兒自豪地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師:你怎么選擇“自豪”?生5:因為小雨點兒能和大雨點兒一樣出去,感到高興。生6:大雨點兒更自豪地回答,我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
師:你為什么選擇“更自豪”?生6:因為大雨點兒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比小雨點兒更艱難,更有意義,所以他就更自豪。
……
崔老師的這樣的環節處理,不深不淺,不僅激發了學生讀的樂趣,更注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朗讀中,能夠向往美好,關心生命,將語文內在的領悟激發出來,增強了成就語文高素養的必須推動力。
三、理方法,激發學生情感頓悟
崔老師抓住寫字教學中的核心教育因素,選擇了好幾種識字寫字的方法:自主識字、隨文識字、聯想識字、拆解識字等等。
【環節三】5.指導“彩”的讀音,認識偏旁“三撇”,識記“彩”的字形。
師:課文第一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同學們,這里面有個“云彩”一詞,“彩”我們不認識。能不能直接改為“云”或者“烏云”呢?
生1:不能,“云彩”讓人感覺很漂亮,顏色多。“烏云”好恐怖。
師:對的。加一個字就可能影響我們對句子的感覺。“云”是普通的,“烏云”讓你感覺要暴風雨就要來了,“云彩”呢,既含有“雨”,又多姿多彩,在天上。很美,是吧。大家見過彩色的什么呢?
生2:彩旗。生3:彩虹。生4:彩色的蝴蝶。生5:彩球。
師:真不錯,想到這么“彩”色的東西!這就是“彩”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大家看一下這個“彩”字寶寶。左邊是“彩”右邊是“三撇”。來,跟我書空。
師:大家看這個“三撇”象什么?
生6:像細絲帶,細布帶。生7:像三個貝殼。生8:像“三”斜過來。
師:對,“三撇”本來就是“三”的斜體。在我國古代,“三”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三撇”也就指的是顏色多。所以有“多彩”的說法。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個“彩”字,把這個字寫得美一點。
……
崔老師她運用文字本身的魔力,采用拆解分析的方法,教會學生理解字義,了解文字本身富有的情感以及讓學生從快樂體悟中更好地把握中國漢字的魅力。
總之,一篇薄薄的文本,要想不止步于日常匆匆而過的教學。就必須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實際,采取多種方式,充分挖掘文本內涵,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字里行間一些只能意會未必能言傳的東西,點滴積累式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