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數據顯示,高中名校包攬清華北大招生超90%,和加分生占錄取人數91.54%,這兩組數據顯示出:在今天的高考中,靠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進入清華北大,概率很小。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分別敗給了名校和加分(或者說降分錄?。?。其中,歷來以出人才著稱的江浙地區,和這些人才成材后大量駐留的北京,最為激烈。
2016年,浙江各重點高中被清華、北大錄取了347名考生,總數居全國第三。這些人靠裸分考上北大、清華的僅有39人,不到總人數的零頭。其他學生皆通過自主招生、博雅計劃、領軍計劃等獲得降分或直接被保送清華、北大。在2019年高考中,蘇州女生彭越成為蘇州高考中唯一以裸分考上清華的學生,像她這樣裸分考上清北的,在全國也屬極少人數。
2018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所學校計劃招收的總人數是6700人)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高校專項獲得降分的人數達到了6100人,這意味著:享受降分的人數超過91%,表明在這一屆學生中,裸分考入清北的學生只有600人。
以上數字,不含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考生統計數字,也不含少數民族降分錄取。如果算上少數民族的降分錄取,剩下的577個錄取名額,非少數民族考生要比其他人多考20分才有被錄取可能。
全國985高校有39所,這部分高校平均招生數為每年5000人左右,以2018年為例,975萬考生中僅有2%的考生能上985高校,難度不遜于1977年高考。
在北京,人們發現,2019年高考是海淀區高校教師、科技公司員工子女,也即“考二代”的勝利。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公布2019年全市考生的一分一段表。海淀區招生考試中心也公布了海淀區考生分數分布。
北京市680分以上的文科生14人,海淀區占了10人;北京市700分以上的理科生24人,海淀區占了17人;北京市680分以上的理科生302人,海淀區占了192人。
北京超高分考生集中在海淀。如果將分數線劃到679分,北京全市有文科生17人、理科生339人,共356人;其中海淀區有文科生12人、理科生209人,共221人,占全市總人數的62.1%。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數據,清華、北大2019年在北京市的招生計劃為351人(不含北京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也就是說,679分可能就是今年北京高考的“清北線”,清華、北大今年在北京超過60%的新生可能出自海淀區的中學,這些學生可以“走路”去清華、北大。
所以,海淀區2019年超常發揮的是文科超高分考生,680分以上考生占比較2018年、2017年分別提高了25.8%、31.4%。西城區招生考試中心一名工作人員也透露,“西城區今年理科發揮平穩,文科發揮一般”。
但即使2019年與2017年文科680分以上人數占比相差31.4%,實際上,海淀也只是多了6個考生,可見其他區總共沒幾個人考入清華北大。
另一方面,高分考生壟斷清華北大的北京海淀,其教育的均衡性不如東西城。
海淀區還有大量考生沒有達到本科線。2019年北京市本科普通批錄取線為文科480分、理科423分,海淀區上線考生共9576人,占報名的統考總人數的80.8%,近3年來,文、理科平均本科率首次突破80%。
2016年高考,北京東、西城區高考生本科率已達到和接近95%。這樣的成績分布與海淀區的教育資源分布呈正相關,即海淀區考生總數多,但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學校之間的教學差距較大。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2019年考生分數統計與海淀區2017年和2018年考生分數統計都包括一條說明:“統計不含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非京籍少數民族考生。”而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非京籍少數民族考生的參考地也在海淀區。
高校擴招和不包分配以來,清華北大畢業生大量留京人員(本碩博合計每年6000人以上)的子女陸續達到高考年齡,北京教育不均衡將達到歷史高點:在北京每年只有不到400個清華北大錄取名額的情況下,每年5000名以上清華北大畢業生子女參加高考,只有不到10%的清華北大校友的子女,也許能再次進入父輩曾經讀書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