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軍 曾心怡 張琳
高校團學活動作為四川大學“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智能的全面發展,從思想和實踐兩個維度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開展的團學活動,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性的活動,多少出現了與學生需求的脫節,不能夠充分發揮團學活動的基本作用。針對當下高校學生的團學活動訴求難以滿足的現狀,本文以四川大學為例,基于前期廣泛的調研,對高校學生團學活動的訴求進行了系統梳理,對高校自下而上的團學活動新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究。
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共青團工作時指出:“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共青團作為中國青年的先進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后備力量,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真履行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增強對青年的凝聚力、組織力、號召力。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在團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未來團學工作的開展,應當更加注重基層團員相關訴求,要著力服務新時代下新青年的新需求。
2018年6月22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四川大學召開,會議對四川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在四川大學,一大批高素質拔尖人才茁壯成長,積極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學校的世界一流夢和教育強國夢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絢爛。
近年來,四川大學高度順應和把握世界高等教育重視質量發展的大勢與潮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發揮學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為抓手,以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強勢和開放性大學的優質國際教育資源為支撐,著力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時代團學活動開展的必要性
當下,隨著我國進入轉型發展的新時期,當下青年的發展顯現出許多新的問題,國家和民族認同感不足、本位主義、享樂主義、快餐文化盛行,嚴重影響著我國高校青年的身心健康。如何發揮好共青團的引領作用,如何利用適應大學生需要的豐富的團學活動引導高校青年健康的成長,成為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思想教育方面,通過院級團課、主題團日、校級團校、志愿者工作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在高校團組織領導下開展團學活動,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營造一定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和制度環境,使身在其中的每個成員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心理素質和行為準則,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大學生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
如今,各大高校基本都廣泛開展了高水平、受歡迎的團學活動。但是,團學活動舉辦頻率高,內容雜亂,總結起來有很大的困難,難以對今后活動的開展形成借鑒意義;許多同學的相關訴求不能及時反饋、一些高質量活動難以推廣及部分活動存在形式化趨向等,也是其中的關注點之一。
我們堅持團學活動與基層團組織建設相統一的整體性原則,從全局來審視這些團學活動開展中的障礙,堅持協調配合,統籌解決,以適應基層團組織建設的需要,支持高校團組織工作的發展方向持續向好,穩步邁進。
現有模式的不足之處
本文重點研究當代大學生對于團學活動的訴求。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內容和共青團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會議精神,我們將四川大學在校學生分為兩大板塊進行調研。首先,以四川大學普通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參與者角度,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前后開展了二輪問卷調研,共回收106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44份,覆蓋文、理、工、醫多個學科,29個學院。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采訪大綱,對校內20余個學院和專業的同學100余人開展了實地采訪;同時對長期從事團組織工作、經驗豐富的四川大學學生干部進行問卷調研,共回收343份問卷。接著,在此基礎上設計采訪大綱,對基層團干部、學生會干部和社團干部等50余人進行實地采訪;此外,積極聯系學校和部分學院團委老師20人次,圍繞目前新時代共青團四川大學委員會工作開展現狀、未來發展等,進行深入訪談、記錄和分析。最終,我們整理出現有高校團學活動開展模式的幾個不足之處。
活動側重與學生需求不匹配 在活動數量與類型方面,考慮到團學活動性質與目的不同,我們經過調研發現:“熱度”最高的是趣味性活動,而需求超過50%的依次為志愿服務類活動、綜合類競賽和社會實踐類活動。通過進一步采訪,可以明顯觀察到目前活動開展的類型與實際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同學們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主要通過社團、學院;而相比之下,學校統一組織的大型社會實踐類活動則參與的較少,呈現需求大于供應的勢態。因此,拓寬資源服務和社會實踐渠道,打造優質的特色代表類活動,實現更廣的覆蓋面,仍是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活動開展過程中對于宣傳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活動宣傳上,我們注意到超過50%的學生認為,存在好的活動因宣傳的缺失而不能很好地服務到同學,而采訪也進一步印證了該種現象。對于活動的具體信息等內容,表達能夠及時獲得的只占小部分,超過30%的學生則認為需要自己打聽。另外,統計目前學生獲取信息的普遍途徑時發現,在7種常見途徑中,仍然主要集中在線下的青春廣場傳單以及通過同學之間口頭傳遞等,信息供需途徑的不對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了解團學活動的障礙。問卷調研發現:有超過7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而在采訪中多數同學也表示,通過一種集成度高的便捷簡單的線上途徑獲取活動相關信息是最為直接有效的。由此可見,推動新媒體宣傳,體現新媒體宣傳平臺的優勢性,發揮“到夢空間”作為第二課堂宣傳載體的重要性,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能夠方便學生了解活動詳情,獲取全面有效的活動信息。
主辦方的水平直接影響活動質量和效果 當活動具體舉辦時,初步調研發現,有近30%的學生認為活動舉辦的效果與賽前預期有偏差。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學生干部的工作大體滿足同學要求,認真負責、組織能力過硬、高效聯系師生等素質成為學生們的關注點;更有不少學生強調,活動主辦方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活動的效果和質量。有足夠的領導力、責任感、團結意識的工作團隊,更能受到基層學生的歡迎和認可。另外,從活動的策劃、宣傳、內涵、結果等方方面面,學生們均對主辦方提出更高要求,表現出學生對未來團學活動走精品化以質促量路線的極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