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

使機器人教育真正在中小學普及,特別是在農村中小學校逐漸普及,一直是一線信息技術教師所期盼。通過近年來的不斷摸索,筆者所在學校基本形成了“虛實結合”適合農村學校開展的機器人普及教育模式。現就近來年在農村中小學實施機器人普及教育中遇到的困惑、采取的解決策略以及取得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因地制宜:機器人知識教學
“機器人”一詞,聽起來感覺很高大上,離我們很遠。其實不然,機器人教育在我們的生活中興起,已經有一些年頭。當然,對于廣大農村來說,機器人教育的普及率還很低,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教育。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筆者學校已經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實踐的機器人教育之路,那就是“虛實結合,開展機器人教育”。希望這樣的經驗能夠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完善,甚至進行推廣。在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中,機器人部分的教學現狀就是一個字:難。沒有師資,難;沒有資金,難;沒有好的載體,難。針對這些困難,筆者學校起初的機器人教學只能停留在書本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照本宣科,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這方面知識非常感興趣,教師就搜集了一些能夠與時俱進的相關知識教給學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后來還經常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和機器人有關的科幻電影,大大提高了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尋找平臺:虛擬機器人教學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越來越渴望。如果還是照本宣科,看看電影,勢必扼殺了學生的興趣,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成為我們一直考慮的問題。2016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網上一款名為“3D蘿卜圈虛擬機器人”進入筆者的視野,隨即我們教師便對該平臺展開研究。這對于農村學校來說,不需要購買實體機器人,省出了一大筆機器人硬件的投資,無疑為機器人教育在農村學校普及奠定了基礎。
課堂教學是基礎 2017年春季學期,虛擬機器人課程正式進入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學校通過實踐發(fā)現,幾乎所有學生對該課程都非常感興趣。經過一學期的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思維,更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組競賽中還培養(yǎng)了他們團隊合作的能力。
社團建設出精品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脫穎而出,有的學生搭建的機器人非常有創(chuàng)意,有的學生能夠自己獨立解決問題。面對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學校教師就想著能有機會讓學生們在一定層次的舞臺上去展現自己——參加比賽。為此,學校社團主要利用中午及一些課余時間,對這部分學生進行系統的培訓,由淺入深地講解了3D虛擬機器人器材的結構搭建以及程序編寫的具體方法,并對競賽項目做了重點分析,鍛煉了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競賽出成績 在一段時間艱苦的訓練后,學校社團20人主動報名參加2017年的省普及賽,在泰州市第三高級中學舉行的江蘇省青少年科技競賽系列活動“3D虛擬機器人競賽”項目中,學校20名學生全部獲獎,其中獲得江蘇省一等獎4人,二等獎8人,三等獎8人。
拓展途徑:實體機器人教學
虛擬機器人是網絡3D平臺操作,和操作實物相比還是有很大一段距離的,這樣的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天賦好的學生的內在需求。有一部分家長詢問,能不能開設讓孩子真正動手操作的摸得著的機器人課程。經過慎重考慮,學校決定成立實體機器人社團。
機器人設備是在2018年春節(jié)前到的。筆者也是第一次接觸機器人實物,有點激動,但更多的是壓力,因為一開學就要開始正常的教學訓練。春節(jié)幾天仿佛一眨眼就過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開學第二天,社團就開始了正常教學。
2018年4月15日,終于迎來了第一次機器人比賽——揚州市第六屆機器大賽。比賽當天,校長蔡廣才陪同我們一同前往賽場,為學生加油助威。畢竟是實操訓練時間還是不夠長,畢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賽事,筆者和學生們都有些緊張。比賽第一場,學生表現不是太理想,吃飯時筆者鼓勵他們說:“就像平時在家里訓練一樣,不要考慮成敗,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下午的比賽,由于有了上午的經驗,學生們都能正常發(fā)揮,還有一名隊員成為全場為數不多,跑完全程、完成所有任務的選手。市賽結束,但我們的訓練并沒有結束。通過比賽,學校及時調整了訓練重點,學生們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重新確定目標,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以更飽滿的熱情迎接省賽和國賽。
用“實踐出真知”這句話來說筆者學校的機器人教育之路,恰如其分。通過這幾年的摸索,學校已經基本形成課堂教學和社團相結合、虛擬和實體機器人相結合的機器人教學模式。在農村機器人教育之路上,我們邁出了第一步,確實需要勇氣,但這堅定的第一步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是探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是升華,它帶著深深的時代的烙印。筆者要感謝這些機遇,也感謝賦予了這些機遇的時代。機器人教育之路的第一步難忘而又寶貴,它意味著我們的成長。正是許多不可復制的第一步,讓我們從昨天走到今天,相信更能走向未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郭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