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專業發展作為曾經的熱門教育概念,近兩年處于一種“溫吞”狀態,這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專業發展進入理性思考期;二是人們忽視了專業發展的要義。專業發展像其他曾經的概念一樣,過了喧囂期,從時間主線上來看,這兩種情形恐怕都有。尤其是對于幼兒教育而言,由于幼兒教師隊伍中有不少非在編教師,專業發展在她們心中可能比較遙遠;而專業成長的氣氛在一個幼兒園內如果不夠濃厚,那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便沒有太大的可能。當然,真正的專業成長一定是內化于教師內心,與教師在園的一言一行息息相關。基于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對同行成長的觀察與思考,筆者就尋找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臺階問題,提出三點看法。
第一,研究幼兒教育理論
幼兒教育的理論不可謂不多,從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靈》《教育人類學》,到我國教育家葉圣陶的《兒童之觀念》等,都對幼兒教育及兒童教育有著相當豐富的論述。這些理論并不抽象,反而像一種鄰家阿姨的諄諄誘導,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論學習是沒有挑戰的,否則也就不會出現大部分人不學習理論的情形了。
幼兒教師學習理論,關鍵有二,目標唯一。兩個關鍵:一是注意實踐經驗的積累,以為理論的學習提供注解。比如蒙臺梭利說:“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自由”是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一個關鍵詞,但這種自由與我們日常經驗中所理解的自由又是有所不一樣的。自由并不是讓孩子為所欲為,自由應當是某種價值觀約束下的自由,但這種價值觀又必須是科學的、合理的。二是理論的學習不意味著囿于理論,不囿于理論的關鍵在于教師基于自身實踐經驗的判斷。畢竟,理論是需要隨著實際的發展而拓展的。一個目標:掌握幼兒發展的規律,幼兒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基本的對事物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就是在幼兒在園的活動設計中,需要準確把握幼兒在這些能力方面的具體水平,以使設計出的游戲活動真正契合他們的需要。
第二,關注幼兒實際表現
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二個堅實基石,就是幼兒在園的實際表現。這里借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經典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里先亮出我們的觀點,那就是當教師所學習的理論與幼兒的表現實際有不一致的時候,教師應當選擇認同幼兒的實際,而不是迷信理論。只要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并進行深入思考,才能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在教育實踐中,筆者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例:在區角游戲中,我們設計了一個“營救大熊貓”的活動,就是讓幼兒通過一系列障礙,最終找到大熊貓布偶并帶回來。游戲過程中,一個小朋友在越障時表現出相當的膽怯,在后面孩子的催促之下才爬上橫著的梯子,結果到了獨木橋上時摔到了下面的軟墊子上。這時,他的情緒和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同組內其他小朋友對他的責怪,更是讓他無地自容。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從孩子的膽大與否的角度去作出判斷,認為這個孩子膽小而“誤事”。但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偶爾會有一種“對物”恐懼。此時怎么辦?我們的辦法是與幼兒進行多次交流,知道了他內心恐懼的原因:一種邏輯上的失衡,導致了他在梯子與被砸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因果關系。于是,讓他觀察其他小朋友是如何過梯子的,又讓他觀察、體驗其他高空拋物的結果。由此可見,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理論書籍中無法預知的事情,這時就需要幼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不能拘泥于理論。
第三,關注自身成長需要
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關注自身的特點,分析自身的特點與成長需要。因此,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幼兒教師就喜歡通過理論的學習豐富自己,喜歡通過對孩子行為的研究豐富自己,在這兩個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后者決定了前者。在幼兒教育的生涯中,既有許多瑣事,也有許多誘惑,這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又深深地讓我們堅定原先所選擇的成長道路——做一個能夠對幼兒成長規律有所把握,并且能夠提供給幼兒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幼兒教師。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結合當前熱門的教育供給側改革,對于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說,其實又何嘗不是從供給這一側進行有質量的改革,以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呢?總的來說,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需要基礎的。廣大幼兒教師要在諸多干擾因素中,認識到專業成長離不開理論學習,離不開對幼兒成長實際的觀察與分析,并且要認識到自身的特點、愛好與需要,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只有牢牢地立足于這三塊基石,并層層遞進,教師們才能堅實地邁出專業發展的步伐,實現良好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謝凌云.供給側改革思維帶來的教育思考——新常態下教師專業成長培養策略側記[J].教師,2016(13).
[2]本刊評論員.統籌配置教師資源,應是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義[J].上海教育,2016(9).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