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黃進波



【摘要】近年來,校園安全問題愈發凸顯,保障校園安全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如何預防和應對校園安全風險就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某市中小學校園安全大數據以及日常處理相關事件積累的豐富經驗,文章重點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監護人以及第三方社會服務機構四個維度就中小學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提出了具體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大數據;中小學校園安全;成因;影響;風險防控
校園安全問題事關師生安危、家庭美滿及社會和諧,一旦出現往往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某市近幾年的中小學校園安全大數據來看,不管是校內設備設施、師德師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校園保衛,還是校外交通安全、校外劫持、暴力、溺水隱患,抑或是學生家庭環境、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一、某市中小學校園安全大數據概述
(一)按學生傷害事故類型統計
由表1可知,在該市2018年5月至12月中小學生傷害事故類型中,摔扭傷占比為第一,其次是體育運動致傷,然后是設施設備、碰撞傷、嬉笑打鬧等。結合本人實務處理的經驗,這些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多涉及學校安全制度缺失、管理不善、教職工責任心不強、師生安全意識薄弱等。
(二)按照學生傷害事故時間統計
由表2可知,該市2018年5月至12月傷害事故發生中,課間休息期間發生傷害事故占當月一半左右,其次是上課期間與課外活動時間。結合筆者實務經驗,大多學校在課間對學生缺乏有效管理,這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三)按照學生傷害事故地點統計
由表3可知,該市2018年5月至12月中小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地點中,操場受傷占比最大,幾乎達到當月一半,其次是教室傷害。結合筆者實務處理經驗,原因大多包括學校管理、設施設備、教職工責任心等。
二、某市中小學校園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學校方面
學校存在問題主要包括制度執行不到位,安全經費投入不足,教職工責任心缺失,校園安全力度不夠,安全教育不足等。如:某校《學生請假制度》規定學生外出須經家長同意,但高三班主任在未經家長同意時即準許學生離校,結果一學生在乘三無車輛時被大貨車碾壓當場死亡;某小學一女生在體育課上因使用陳舊單杠造成下體撕裂;教師辱罵、體罰學生致使學生自傷或受傷;安保人員履職缺失導致不法分子入校行兇;等等。
(二)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家庭教育以及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行、情操、信仰、行為習慣等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不良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學生更容易形成非健全的人格,更易出現校園欺凌等事件。中小學階段,家長往往過多關注孩子的應試成績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尤其是安全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在解決相關問題時往往帶給孩子不好的行為與價值導向。
(三)學生方面
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身心發育不成熟,安全意識薄弱,自尊心較強等等。首先,從生理學來看,中小學生處于生理發育關鍵期,各部分器官和組織發育不成熟,極易受到外界的傷害。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小學生牙齒受損、骨折或脫臼案例尤為高發。其次,大多中小學學生活潑好動,自控力差,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的能力均比較薄弱。再次,當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學生為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在校稍遇困難或壓力,便采取過激行為傷害自己或他人,從而導致校園傷害事件的發生。如該市某校一學生在考試中因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后被學校通報批評,該生認為失了面子,一時想不通就采取自殘方式表達不滿。
(四)社會層面
學生安全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小到碰撞運動致傷,大到自殺、食品環境安全等都備受社會關注。這與當前信息傳遞高效便捷有關,更與社會發展,公民關注教育、關注安全有關。校園食品安全問題一旦發生,便極易引發重大社會輿情事件,破壞教育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五)意外事件
中小學學生中也存在小部分因為交通、溺水、觸電等意外事件和地震、雷擊、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傷害和死亡,這類事故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偶發性,往往難以預料。但交通、溺水、觸電等意外事件的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安全意識弱、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三、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措施探析
(一)家長訴求與常見維權方式
家長對于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傷害事件,最常見的訴求是要求學校給予一定金額甚至巨額的賠償,除此之外可能還涉及保證升學、處置當事人、賠禮道歉等。但由于家長所提訴求多無法律依據,通常不能獲得學校及相關部門的支持,故而家長可能會采取向相關部門投訴、信訪、訴訟等方式維權,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聚眾圍堵學校、毆打教職工、媒體宣傳造勢、網絡造謠等方式擴大影響力,以此脅迫校方滿足自身訴求。
(二)學校應對措施與常見疑惑
1.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體系。目前大多數學校安全制度存在問題。第一,缺乏科學性。大多數學校的安全制度是依據自己的經驗或借鑒別人的經驗而制定的,其實踐性和合理性尚需論證。第二,缺乏針對性。安全制度多為原則性規定,對具體問題缺乏針對性。第三,缺乏執行力度和監督。即使制度設計層面做到了科學合理,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并未真正落地實施,大多停留在文本層面。
2.履職與留痕。事故發生時,學生家長往往要求校方承擔教育管理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教育管理責任的舉證責任在校方,在爭訟時校方需要對自己已盡到教育管理責任承擔舉證責任。但實務中舉證證明校方已盡到教育管理責任是相當困難的,因而涉訴時學校敗訴可能性較大。建立教育管理機構履職與留痕的證據保全機制對提高校園安全風險治理能力至關重要。
校園危機事件發生后,面對家長、社會、教育主管部門的多重壓力,校方往往無法拿出有力證據證明自己履行相應義務:一是學校監控存在死角、故障或缺失,無法還原事實和真相;二是學校處置過程未留痕,留痕包括書面材料及錄音錄像等;三是學校內部分工不明確,事件發生后處置混亂,導致履職資料不完善或存在漏洞。
3.組建危機處置小組。校園危機發生時,校方應當立即組建各危機處置小組,保障危機處置工作的順利推進。(1)指揮協調組:負責統籌事件處置;協調各部門及資源。(2)談判處置組:擬定談判方案,依法有效開展談判處置工作。(3)安全應急組:制定應急預案,確保人員安全,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4)綜合保障組:媒體應對、對外宣傳、證據保全、人員安撫、后勤保障等。
通過各工作小組的有效配合,保證證據保全的及時性和全面性,真實全面地了解事件信息,從而制定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預案,充分授權談判專家參與談判處置,最終鎖定談判成果,妥善處置校園危機事件。
(三)多維度探析有效風險防控措施
1.學校層面
首先,應當高度重視校園監控的重要性,做好安全檔案備存和不定期抽檢工作。其次,應當成立安全應急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全局。再次,學校應制定安全應急程序,包括以下幾點。
(1)常規匯報。堅持每日匯報,在出現安全隱患時及時落實安全預案。無法規避的要第一時間向安全應急領導小組匯報。因緩報、瞞報而延誤有效安全事件處理時間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相關責任人將嚴肅處理。
(2)先期處置。安全事件發生后,工作人員應冷靜、及時、主動、有效地實施先期處置,控制事態發展,及時送醫、報警,并立即將事件向安全應急領導小組匯報。
(3)事中處置。針對不同的突發事件類型細化應急方案,并予以演練。
(4)后期處置。A.事故報告:事故處理結束后,工作人員應寫出詳細、準確的事故報告。B.善后工作:安全應急領導小組應做好與家長、學校的溝通、安撫、賠償等善后工作。C.調查評估:安全應急領導小組應對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責任、經驗教訓等進行調查評估,并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依法追責。
2.政府層面
(1)公安機關。創建平安校園,對非法侵入學校擾亂教育教學秩序、侵害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等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建立學校周邊治安形勢研判預警機制,及時組織開展專項打擊整治行動,防止發展蔓延;對性騷擾、性侵害、虐童等侵害學生人身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從嚴問責,嚴格依法懲處并追究法律責任。
(2)交通部門。交通安全風險是學校安全的高危風險。對此,交通運輸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部門等應密切合作,防范校車安全、校園交通安全、周邊交通安全風險。嚴格對照《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17號)規定,做好各方面檢查工作。加強校園及其周邊的交通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等多方面建設,根據需要設置規范的安全警示牌、交通信號燈、分隔設施等響應標識;加強針對校園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結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師生及家長,增強交通安全意識。
(3)消防部門。落實消防排查和隱患整治工作。在校園電氣火災高發領域進行隱患排查;進一步強化消防滅火的技防和物防建設。例如,通過設立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做好事發前感煙探測器的實時監測與及時預警;通過設置室內外消火栓、滅火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做好事發后的快速滅火和高效應急等;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提升火災應急的快速響應水平與自救互助能力。
(4)食藥監部門。不定期檢查、排查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狀況。重點檢查食品留樣、進貨查驗、索證索票和臺賬建立等情況。對排查出的食品安全隱患督促立即整改,及時復查整改結果;核實學校是否落實“三個嚴禁”情況,即“嚴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各類學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葷涼菜,嚴禁違規加工制作四季豆,嚴禁學校食堂采購、貯存、使用亞硝酸鹽”;嚴防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強化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嚴格核實餐飲服務單位經營條件,核查相關單位是否持有《食品經營許可證》或《餐飲服務許可證》,嚴把人員健康關、食品進貨關、食品貯存關、加工制作關,堅決取締無證無照經營戶,確保校園周邊餐飲服務食品安全。
3.專業力量參與
傳統校園安全治理多數依靠教師完成,但多數教師并不具備相應的處理能力,此時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人員)顯得尤為重要。如定期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或人員)對校園管理人員、教職工及學生等進行校園安全方面的培訓。本文所指培訓主要指法律知識普及、危機事件應對、醫學常識、急救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傳統教師的培訓更多在于教師職業素養及專業能力的提升,少有學校關注教師安全事件應對能力的培訓,提升教師法律知識、醫學常識以及安全事件處置水平。
(1)應急救援員。近年來,民眾對社會應急保障等公共產品需求不斷增加。學校安全事故頻發,更需要有專業救助能力的人員來保證學生安全,維護學校秩序,從而保障校園穩定。筆者發現,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方式略顯被動,沒有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往往憑借“習慣”來對個案進行處理,卻未對經驗進行理論總結,使之系統化。實務中,學校往往臨時制訂解決方案,容易造成決策不當,信息傳達不及時。如果建立有應急救助機制,無疑會達到較好的補救效果,對后續處理起到較大的幫助作用。
因此,急需培養和引入應急救援員以加強學校應急隊伍建設,提升應急救助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建立緊急救護激勵機制和負面考評機制,在校園安全與應急標準、校園長崗前培訓、教師準入、校園長和教師繼續教育等環節均設置一定的應急救援課程與考核機制。
(2)律師團隊。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該綱要作為21世紀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首次提出:“積極探索建立在法治框架內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通過法治途徑,合法合理表述訴求,妥善處理各類教育糾紛。建立健全教育系統的法律顧問制度,依法積極應對訴訟糾紛,尊重司法監督。”足以見得,法律顧問對于學校處理危機事件起著重要作用,而國家也高度重視。法律顧問進駐學校,除代理學校法律訴訟案件外,還可參與廉政、規則、崗位、合作、應急安全、媒體輿情、危機處置等風控工作。
4.家校共育
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學生家長對學生傷害事故的安全防范教育經常處于空白狀態,同時學生自身也存在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較弱,安全知識缺乏等問題。因此,學校應完善安全教育工作,將傷害事故防范教育列入學校正常的教育計劃,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傷害事故防范教育;同時,還應加強對其他社會公眾的學生傷害事故防范教育,努力提升全體社會公眾的安全防范意識,形成對學生傷害事故防范工作齊抓共管的社會局面。
四、結語
積極構建校園安全防范體系,抓好學校安全工作,是關系到師生安危、家庭幸福、校園和諧、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各類主體只有本著對學生、對學校、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校園安全防范體系構建中的各項細節工作,才能有效預防學生傷亡事故的發生,促進校園更加和諧平安。
【參考文獻】
[1]楊文杰,范國睿.美國中小學校園安全治理審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9(08).
[2]方芳.依法治教視域下中小學校園安全風險防范機制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9(07).
[3]高露,李彬.英國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政策與實踐路徑[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