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鋒
【摘要】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各高校各個學科都進行了一定的教學模式變革,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微課程”理念逐漸進入現代教育的視野。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有效地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程”理念對于學校教學來說非常重要。文章就“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微課程”理念;應用
“微課程”簡單概括就是以視頻為媒介,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教學資源,它是微型課程的簡稱。這個理念最早是由美國的戴維·彭羅斯提出的。在具體實踐中,微課程具有內容簡單、時間少、重點突出的特點,對于學生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高中地理課程難度比較大,利用微課程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更適合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
一、“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一)“微課程”教學有效地實現了分層教學的目的
相對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微課程”理念在地理教學中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特點。比較突出的優勢之一就是“微課程”教育理念實現了分層教學的目標,而分層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學習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上難免會有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很難使每個學生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學生可能會因為一個知識點不理解而導致后面的學習內容也不能很好完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程”對學生進行教學,將“微課程”理念真正運用于高中地理課堂,能夠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化提高,并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教學質量。
(二)“微課程”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將“微課程”理念運用于高中地理課堂中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教師利用微課程進行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單純地講解課本內容的枯燥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具個性化和模塊化。
其次,地理教學內容模塊化,能夠更好地劃分地理知識各個模塊,使各個知識點顯得更加有條理和層次,學生學習起來也更加容易理解,使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增強對地理學習的信心。
再次,將“微課程”理念運用于地理教學中,學生在理解知識點上更加容易,能夠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研究學習,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三)“微課程”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踐應用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而“微課程”理念教學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這是因為地理是一門需要空間想象力的學科,但是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往往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理念的灌輸,缺乏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培養。學生在純理念的教學中,很難消化所學習的知識,更不用說去合理運用了。運用“微課程”,能夠很好地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并完整地掌握所學知識,并且能夠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合理運用。這樣不僅能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理念創新應用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程理念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第一,選擇恰當的地理“微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二,明確“微課程”教學結構,豐富學生課堂活動;第三,借助“微課程”開展實踐,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第四,通過“微課程”復習知識,提升學生運用能力。
(一)選擇恰當地理“微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將“微課程”理念合理運用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師要做到恰當地選擇地理“微課程”內容,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當中多多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了解學生的思維想法和興趣喜好,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本知識內容制作出學生感興趣的“微課程”內容,促使學生自主地進行地理學習。
如教師在教學“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內容時,就可以利用一些現代教學設備制作出“微課程”,教導學生了解所學知識。比如可以在“微課程”開頭部分用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動畫來代入知識點,并設置一些相關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比如為什么會出現“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種現象呢?山頂上的氣溫為什么比山麓的氣溫低些呢?等等。逐漸突出大氣的受熱過程的教學重點和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中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上氣壓的變化的教學難點,最后使用一些關于大氣變動的圖片、文字或音頻向同學們詳細地演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
此外,教師在制作“微課程”時,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所學內容[1]。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思想和好奇心都比較活躍,因此,當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較強興趣時,就會產生很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研究中學習地理知識,突破重難點內容,提高學習成績。
(二)明確“微課程”教學結構,豐富學生課堂活動
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要明確“微課程”的教學結構,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只有合理安排了教學結構,才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微課程”的教學結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教學問題、教學活動規劃和合作探究。由于“微課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微課程”制作時切入主題要快,活動規劃要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在進行合作探究時要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索,然后歸納總結出問題答案。
如教師在教學“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態的變化”這一章節內容時時,可以讓學生先觀看有關地球演化的視頻,然后讓學生根據視頻找到地球早期演化各個階段的特點、地質年代劃分依據和各階段的特點、化石的形成過程和作用等問題的答案。視頻圍繞“地球演變”的主線問題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印象。然后再在課堂上細致講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樣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于“微課程”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提出自己還不明白的知識點,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三)借助“微課程”開展實踐,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高中地理中包含著許多需要進行實驗探究的內容。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借助“微課程”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研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首先要運用好微課的教學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特別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都參與到具體的實驗當中。
如在教學“自然界的水循環”時,教師就可以在“微課程”中布置一些實踐的任務來讓學生完成。如,讓學生跟著視頻一起動手實驗,像“模擬水循環實驗”,就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實驗素材,如足夠冷的小石頭、塑料薄膜、裝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等道具,然后根據視頻步驟進行實驗。第一步,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適量的水,直至水淹沒盆底。然后把一個裝干沙子的小盆放入中央。第二步,用透明塑料薄膜蓋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緊,將盆放在陽光下。第三步,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后把冷的小石頭放在塑料薄膜上壓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頭要放在裝干沙的小盆的正上方[2]。最后進行觀察研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總結出知識點內容,學會如何繪制示意圖,體現水循環的過程。學生通過對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的學習,能夠正確認識水循環的自然規律,并開拓自己的思維,將水循環的知識內容合理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樹立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四)通過“微課程”復習知識,提升學生運用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利用“微課程”理念來輔助教學,讓教學過程變得更生動之外,還能利用“微課程”進行知識的復習和鞏固,使學生的運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微課程時,應該幫助學生構建好知識結構系統,讓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復習,并且加入一定的練習題目,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鍛煉和培養,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將課本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3]。
如教師在教授“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后,可以歸納整理“工業區位的形成發展因素”“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對工業地域聯系的影響”等比較實際的復習資料,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復習鞏固,并且要引導學生學會制作知識點表格,學會知識體系的構建與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率。
最后,對于一些學習能力不足、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多加耐心輔導,讓學生加強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使學生的地理成績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林曉華.“微課程設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氣候類型判讀及成因分析為例[J].當代教研論叢,2017(09):78-79.
[2]孫寶婧.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7(86):149.
[3]劉月,方毅.“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8(0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