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楓
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充滿著“新鮮”和“智能”的氣息。人們的觀念也逐漸變得開放和多元。社會對“因材施教”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相對于以往的學生,當代小學生更加注重個人意志,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按傳統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僅無法突出學生的個人優勢,反而會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層教學應運而生。分層教學旨在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針對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進行描述,以說明分層教學的優勢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分層
我們知道,分層教學的提出,旨在解決傳統小學數學中不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籠統的教學缺點。所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科學的分層,是實施好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得有一個正確的教學態度和認知,好的態度和認知是落實分層教學的開始。
每個學生由于家庭環境、成長氛圍、社會經驗的不同,會導致他們獲取經驗知識的快慢、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的不同。教師必須承認這些差異化的存在,并且對每個學生的差異有著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方便教師“因材施教”,也才能更順利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但是,很多數學教師只是單純地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來劃分優等生還是差等生,這種劃分確實事出有因,是為了方便數學教師有針對性地教授知識、提高學生數學能力。但是,如果實施不好的話,就很容易讓成績差的學生誤以為受到歧視,從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情緒。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需要對自己班上的學生細心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和學生相處一學期了都還叫不全班上學生的名字,這就是教師失職。其次,在新課改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總在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朋友身份。這種身份有助于師生之間拉近距離,進行相對深入和深刻的交流,這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個性特征的有效方法。完成這些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有一個適當合理的劃分,比如哪些是開朗的,哪些是文靜的,哪些是愛動的……教師可以依據性格的不同,對學生施以不同程度的人文關懷,再加之有針對性的專業知識指導,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和輕松的數學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
授課內容的多樣分層
眾所周知,教師在教授數學課之前,是有一個清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而科學的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往往是高效合理教學的前提。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分層的目標對象——即不同的學生,給予有針對性的內容授課。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教師站在講臺上,照著課本,或許沒有任何起伏地去宣講課本上的內容,這樣一人、一桌、一書加上生硬枯燥的數學公式和方程式的教學模式,對數學優異的學生可能沒什么不妥,但容易成為一些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催眠神曲”。
分層教學,這種注重人性化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最鮮明的優勢莫過于“前后兼顧”“個性教學”“共同進步”,教師不會忽略所謂的“數學差生”,而是注重學生每個人的優劣勢,有著“全班共同進步”的大局者風范教學。例如,有的數學教師在推行分層教學的教育模式時,會事先在備課環節就針對學生的差異,平衡好重難點,兼顧好知識點難易的分配;然后在數學課堂上,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差異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力圖達到讓“數學差生”打好數學基礎、跟得上學習進度,對“數學強者”來說,強化數學基礎,有利于他們邁入更高層次的知識圈。
課后作業的有效分層
數學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對當天數學課堂知識掌握程度、是否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數學課后作業的練習來掃除知識盲點、強化知識基礎,從而提高數學綜合能力和學習素質。所以,通過課后作業的練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
不管是傳統教學模式,還是新課改下多樣化教學模式,“題海戰術”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并沒有因為時代的演變衰落,反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發展,逐漸適應新的教學體制和新的教育觀念,變得更加完善。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基礎扎實程度來合理安排數學題型。通常來說,根據題目和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教師會把課后作業上的題型劃分為三個梯度:簡單基礎的、在基礎上拔高的、奧數拓展的。各類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知識情況來答題。比如,對于“數學能力弱者”,教師可以對他們放寬要求,讓他們先做“簡單基礎的”題型來鞏固知識點,這樣可以更好地維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結束語
當前社會的新興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的思維觀念也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更具個性化。對于教育來說,亦是如此。分層教學,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在以人為本的新時代,分層教學的教育理念無疑是更符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主流旋律——注重個性教學,尊重和呵護每一個孩子。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丁家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