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利聞 梁杏好 洪綺
【摘要】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從幼兒園階段進入小學階段教育上的穩健連接。這一階段是幼兒學習生涯過渡的第一階段,對以后的教育起關鍵性作用。因此,學校與家長應引起充分重視,密切關注幼兒的需求。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幼兒順利渡過該階段至關重要。文章對如何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習慣以適應幼小銜接階段進行了簡單的闡述與探討。
【關鍵詞】幼小銜接;需求;習慣培養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對幼兒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尤為重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園時期的教育多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展開,而小學階段不同。目前,許多幼兒在這一過渡時期產生不適應的表現,例如閱讀困難、拖延癥、注意力分散、書寫能力差、自控自律能力差、理解能力缺乏、社交能力不足等,嚴重者會對學校產生抵觸心理。幼兒的這些表現可以通過過渡期學習及交往習慣的培養來預防,所以學校及家長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合理措施。
一、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區別及現狀
(一)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區別
首先,幼兒園的教育以陪伴為主,幼兒進入幼兒園,從吃飯、睡覺、游戲等生活上的瑣事,到上課、活動等學習上的安排,都是在老師的陪伴與照顧下進行的。而進入小學階段后,老師除了課上教學外,其余時間并不會陪伴幼兒,要求幼兒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性。
其次,教育形式不同。幼兒園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幼兒傳遞知識。幼兒主要通過與小朋友間的游戲和對環境的觀察來學習,學習內容以生活習慣的養成為主。而小學的學習內容以文化課為主,授課方式也從游戲、活動轉變為單向的知識灌輸。
再次,幼兒心理上產生的變化。幼兒園的學習并不會產生太大的壓力。進入小學后,相對枯燥的課本、家庭作業、考試等都會給幼兒帶來壓力。不僅如此,在小學階段,幼兒從被呵護者轉變成需要獨立面對學習生活上困難的承擔者。
最后,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會使幼兒產生不適和陌生感。良好的集體生活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起關鍵性作用。幼兒進入小學,離開曾經熟悉的環境,接觸完全陌生的班級、老師和同學,會在心里形成負擔,內向的幼兒甚至會產生焦慮感。但這只是暫時性的,這一時期需要家長耐心地陪伴,同時更加留心幼兒的日常生活變化,幫助孩子盡快地適應全新的環境,慢慢融入新的集體中[1]。
無論是從學校、老師的角度還是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區別都非常大,因此,幼小銜接工作尤為重要。
(二)幼兒園教育的現狀
幼兒園在文化課上的教育片面性、突擊性、盲目性較強。例如英語,幼兒園更關注幼兒的基礎知識儲備,并不注重技能和實際運用的能力。一方面是因為現實中入學考試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的早齡化,幼兒園過分超前地制訂不符合幼兒年齡的學習計劃。
在幼兒園中,文化課的學習多以游戲為主,這導致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停留在游戲上而并不是學習內容本身,影響了幼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過分超前的學習計劃會適得其反,使幼兒對于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嚴重打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對進入小學后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幼小銜接的具體方法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
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家長最重視的問題之一。有些家長反映,幼兒在看書寫字過程中常常出現注意力分散,缺乏定性,甚至無法較長時間地坐在書桌前的問題。事實上,過渡階段的幼兒普遍存在這一現象。家長對孩子給予厚望,希望孩子在步入小學階段前能積累更多的知識儲備。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2]。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差異性,這一差異性意味著幼兒必須轉變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幼小銜接階段與其“投喂式”地增加知識量,不如側重于學習習慣、方法的培養,例如培養孩子正確的閱讀習慣、良好的書寫姿勢、禮貌的社交方式等。
正確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培養孩子愛好讀書的習慣,使幼兒更多、更快地吸收知識;正確的書寫姿勢能有效地預防不良的書寫對發育期孩子產生的不利影響,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和學習有所補益;禮貌的社交方式使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良好的友誼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至關重要,社交能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及傾聽習慣,有效的溝通能提升孩子掌握信息的能力。
(二)服務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
幼兒園大班的幼兒已經養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例如自己吃飯并收拾碗筷,自己搭配穿衣并根據天氣的變化增減衣物,整理自己的玩具、書本及學習用具。在幼兒園,老師也會以游戲比賽的形式,如午休過后誰能最先穿好衣服,誰能又快又好地疊被子等,在細節上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自我服務的意識。不僅如此,班級里會輪流讓表現優異的孩子來擔任小組長,小組長可以管理和指導其他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提升了自我約束能力,而且增強了積極性與自信心,培養了自我服務意識與服務他人的意識。
責任感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學校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配合。以小見大,通過很多小事可以看出一個孩子是否具有責任感。例如,放學后老師布置家庭作業,有的是孩子獨立完成的小任務,有的則是需要家長配合的親子作業[3]。孩子能按時、主動地完成作業是一種有責任心的表現,老師需及時了解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并鼓勵表現優異的孩子,家長亦是如此。
(三)學校及家長的配合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使幼兒形成優秀的學習作風,在幼小銜接的階段,家庭、學校兩方應該抱著共同協作配合的態度,一起促進幼小銜接成為一個順利而連續的過渡期。學校作為知識啟蒙的培養者,應當主動為幼兒們埋下“知識啟蒙的種子”。對于幼兒家庭來說,需要有規劃、有組織地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幼小銜接階段初期,可以增強學習的活躍性和趣味性,目的是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為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幼小銜接階段是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向小學階段過渡的重要時期。在這個十分關鍵的階段,幼兒園作為孩童啟蒙教育的起點,直接影響到孩子進入到小學階段的學習基礎。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搭建起來的學習模塊成為幼兒教育中的有效策略之一。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兒的學習效果,小學和幼兒園作為幼小銜接的主要環節,可以對幼兒定期回訪,將幼兒的學習情況記錄在冊,充分了解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這一方案需要家庭方面的大力配合。
【參考文獻】
[1]李麗君,金卓,于紅.關于幼小銜接英語教學實踐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67.
[2]劉四英.試析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策略[J].讀寫算,2017(34):223.
[3]陳艷娟.淺談幼小銜接的方法與策略[J].大東方,2019(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