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大高校的教學資源深入開發和有效管理意識正在不斷加強。但基于長期的發展困境,當前各大高校教學資源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不足。為進一步改善現狀,提升高校教學資源管理質量,不少高校積極引入大數據技術,意在高校內建立體系化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實現數據化、平臺化管理,以提升高校管理實效。本文通過對當前高校教學資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了大數據技術對高校教學資源管理的相關影響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期望能有效地促進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教學資源管理上的運用普及,也為提升高校教學資源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高校;教學資源管理;大數據;影響;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7.3 ? ?文獻標識碼: A ?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9.12.008
本文著錄格式:杜坤. 大數據對高校教學資源管理的影響和對策[J]. 軟件,2019,40(12):3336
The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ig Data on Teaching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 Ku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wareness of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But based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dilemma,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introduce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aiming at establishing a systematic teaching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while realizing data-based and platform-based management,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related influence of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on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Big data; Impac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高校學生對于新技術和新觀念的接收力比較強,對新知識新技術有較強的渴望,作為高等人才培育基地,高校需要及時全面滿足其信息需求。但是當前高校教學資源的管理現狀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造成了學校教學資源供應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
的現實矛盾,不僅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影響到高校現代化教學質量,急需進行改進。通過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引入到高校教學資源管理中,能進一步優化高校管理模式,提高高校教學資源的實效性,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并為學生營建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對高校和學生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本文先對當前高校教學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再對大數據技術于教學資源管理的具體作用進行說明,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1 ?當前高校教學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是人才與資源的集中匯集地,高校有著極其豐富的教育教學優勢,其教育教學的基礎比較厚實,有著眾多優秀的專業教師,各種教學素材和實訓設施設備,蘊藏豐富的圖書資料,以及更加廣泛的社會資源和交流渠道等等,這些教學資源構成了高校教學的基礎也是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雖然高校有著如此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其資源的利用率卻并不高,教學資源傳輸的時效性和完整性以及精準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其具體問題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
1.1 ?高校現存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功能性缺失
高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因管理不到位,儲存和維護力度不足,資源更新和利用率不高,使得大部分資源不能真正發揮出教學輔助功能,具體表現為:現存的大量教學資源比較陳舊過時,國內外和行業內的最新研究理論、實踐成果、類似相關資料文獻沒有及時更新和引入,無法真正滿足新時代下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實際需要;同時因高校校園網絡建設不力,管理系統軟件未及時更新,新技術運用較少,造成管理系統的檢索能力和傳輸下載能力不能滿足學生和教師的訪問需求;另外,部分高校的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存在功能性缺失,只具備系統模式下的在線查詢和訪問功能,而不具備系統平臺外的終端設備的線下支持能力,學生或教師無法利用身邊的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和交流,而且管理系統訪問時間比較集中,實時訪問量比較大,很容易產生系統崩潰而影響使用功能,系統也不具備信息收集和分析功能,使得學生和教師的意見和感受不能及時地進行反饋而影響到對管理系統的有效評價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極不便于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學生教師的水平提升[2]。
1.2 ?高校現有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不高
筆者通過對南京地區4所綜合類院校的教學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實地和網絡問卷信息反饋,共計投放300余份調查問卷回收了270份,通過對整理的200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此可知:幾所高校內的圖書資源、計算機房、教室、實驗室、自習室、電子資源這些主要教學資源的使用率存在不同差別,而絕大多數高校的教學資源使用中又以教室為主要對象,但實驗室、計算機房、圖書館等教學資源存在使用頻率較低,尤其是實驗室和計算機房的使用頻率為所有教學資源使用頻率中的較低點,說明教學資源的浪費率較大。筆者通過調研發現一個普遍性問題,高校內的圖書館和自習室存在兩極分化的現狀。表現為平時使用較少,而集中使用在學生應對學期考試復習或考研期間,這個現象造成圖書館、自習室等資源利用不均,甚至出現考試考研復習期間的一座難求,引發教學資源緊張[3](如表1)。
表1 ?南京地區4所綜合性大學各類教學
資源的使用頻率統計
Tab.1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the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four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南京地區4所綜合性大學各類教學資源的使用頻率統計
資源\使用
頻率 每天
都用 每周1-2
次使用 每月1-2
次使用 從未
使用 偶爾
使用
圖書館 20.95% 30.21% 19.34% 1.56% 26.91%
機房 7.53% 23.22% 21.75% 8.51% 37.96%
教室 62.47% 16.24% 8.51% 2.32% 12.42%
實驗室 6.97% 21.93% 13.92% 31.03% 27.15%
自習室 17.81% 25.03% 17.80% 13.92% 26.37%
電子資源 17.07% 21.48% 18.62% 11.85% 32.01%
1.3 ?高校對教學資源缺少有效整合,資源多樣性不足
高校作為教育教學重要基地,教師和學生的資源需求非常大,但是高校目前的教育資源來源僅限于自身教學資源管理平臺以及各大開放型網絡平臺,而各大高校內部的教學資源卻并未實現網絡共享,各大高校之間未建立資源互通關系,學生和教師除了依靠自身有限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和部分網絡來獲得資源外,難以獲得其他高校的專業文獻資料,這對學生和教師的知識拓展和能力提升形成較大限制[4]。筆者通過對南京幾所高校的調研可知,高校科研文獻、試題、課堂經驗等內容的獲取度較低,其中尤以在線課堂等資源最難獲得,嚴重阻礙了優勢教學資源的學習和傳播。同時,因高校之間的教學管理系統未進行資源整合,不能實現資源互通,校與校之間的優秀經驗和知識無法流通,高校內部的資源比較單一,教學資源缺乏多維度的對比和參照價值(如圖1)。
圖1 ?高校教學資源獲得難度對比圖
Fig.1 ?Comparing the difficulties of acquiring
teaching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4 ?高校教學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
因固有的教學資源管理思維限制,高等學校各類教學資源在管理上較為分散,沒有統一的管理體
系,比如:某些高校的自主選課系統、后勤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相對獨立,沒有融合到學校統一的教學資源管理體系內,使得教學資源在利用和管理上都難以實現有效銜接,無法及時滿足師生的使用需求。有些管理系統設計過于復雜,登錄操作繁瑣,系統不統一,使用時需要進行反復切換界面,大大降低師生使用效率,也使得學校教學資源難以獲得高效利用[5]。
2 ?大數據技術對高校教學資源的主要影響
首先,要及時地更新教學資源。各高校要加強對現有的資源進行統計,依據使用頻率和轉化利用實效進行學校教學資源核算,找到工作的重心,并及時對陳舊的教學資源進行清理。同時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設施設備加強資源的存儲和管理,防止資料檔案等重要文獻因存放不合理而丟失和損壞,為資源的合理使用提供條件。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系統功能,增強師生使用體驗。高校借助大數據技術的分析和統計功能,可強化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的相關功能,增加教學資源檢測功能、增加資源查詢和統計功能、增強系統服務功能,以更好地利用資源。同時大力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拓寬資源利用的途徑,利用微信、APP、小程序等形式突破資源使用的時間、空間和渠道限制,重點優先開放教師的學術論文、在線授課、課件設計、教學經驗等資源。
3.4 ?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資源管理系統反饋體制,須定期開展師生對資源管理的意見收集,定期舉行資源管理評價會,定期對相關管理策略和問題進行探討并及時調整和優化,將各項意見和建議匯聚成冊,對各種建議的可行性進行論證,以形成處理辦法指導高校教學資源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10-12]。同時依據收集的有效信息,對學生和教師關注的熱點內容進行重點分析,對熱點的內容、變化情況、進行實時跟進和補充,對系統儲備和師生需求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及時向學校反饋,不斷加強高校對新興熱點教學資源的把控能力,并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師生熱點關注內容進行重點整理,為使用群體進行智能化資源匹配,節省使用者時間,提升使用體驗滿意度,從而最大地服務好師生資源需求。
4 ?結語
高校教學資源是一項重要教學財富,是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資源儲備,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技術進行教學資源收集和有效管理,還須不斷優化各種資源的配置,建立師生之間、高校之間線上線下的有機統一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平臺,從而有效提升高校教學資源管理活力,提升高校教學資源的管理水平,有效服務于廣大師生的教學資源需求。
參考文獻
[1]莫加雯, 吳連鳳.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資源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18(6): 234-238.
[2]趙英姝, 吳占坤. 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提升策略研究[J]. 信息化教學. 2018(6): 117-119.
[3]肖鏃. 大數據方向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與實踐[J]. 教育天地, 2018(2): 146.
[4]車紅梅. 試論高校網絡教學資源管理與建設[J]. 教育現代化, 2017(4): 36-37.
[5]郭鑫. 大數據下教學資源共享系統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7(2): 66-67.
[6]王晨. 基于云計算的教學資源系統研究[J]. 才智, 2019(8): 124-125.
[7]鄒亞峰. 新時期高校信息化教學建設探索實踐[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9(8): 421-423.
[8]劉文青, 楊冬英. 信息化下教學管理模式探索[J]. 辦公自動化, 2018(11): 55-56.
[9]馬朝. 高校教學資源庫管理機制建設和研究[J]. 教育現代化, 2018(10): 47-48.
[10]張艷華. 高校素質化教學資源及其數據管理[J]. 圖書確保導刊, 2018(7): 52-53.
[11]張宇翔. 面向質量評估的高校教學數據中心數據模塊的設計與實踐[J]. 軟件, 2016, 37(4): 51-53.
[12]陸棟. 關于高校智慧校園業務流程優化再造的研究[J]. 軟件, 2018, 39(8): 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