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素平、賈楠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民辦學校被制度性區分為營利與非營利的二元格局下,現行針對民辦教育的稅收法律政策的弊端突顯。在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稅收政策方面,一是與公辦學校享受同等稅收待遇的政策思路過于理想化;二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營利性收入稅收政策闕如。在營利性民辦學校稅收制度方面,又忽視了其公益性和多樣性。因此,民辦教育稅收制度的改革應當契合國家對民辦學校進行區分的二元化格局,堅持“科學分類”“彰顯公益”的原則;專門針對民辦教育的實際制定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民辦教育稅收制度體系;突破稅收改革的難點等。
王富偉、閻鳳橋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年第6期撰文指出,借用組織研究中的種群生態學與制度理論,可以較好解釋獨立學院這一中國特有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的制度起源。中國高等教育的供需失衡、公共經費不足和經濟持續增長,構成了獨立學院產生的基本生態環境,源于經濟領域市場機制的擴散提供了觀念與方式的認知啟迪,而教育領域的公益性觀念對市場化的反向作用制約其徹底走向民營化。它的產生還得益于高等教育體制的分權改革以及民辦高等教育創辦人為突破邊緣地位所作的努力。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私營企業的投資以及相關政策促成了其廣泛擴散。從理論上講,教育邏輯對政府邏輯和市場邏輯的雙重依附以及中國特有的規則易于變通的社會邏輯和自我主義傾向的社會邏輯,最終形塑了獨立學院“公私混合”的組織特征。
易鵬、伍錦昌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11期撰文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地方教育管理的最高層級,具有統籌民辦教育發展的優勢。隨著國家民辦教育新法新政、分類管理改革的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實施分類登記、支持政策執行和規范管理推進中存在難點,表現在:一是因民辦教育體量大、類型復雜,影響分類登記的平穩推進;二是支持政策涉及面廣,有效執行需多方協調;三是規范管理推向縱深,民辦教育發展的各類矛盾和問題凸顯。這就需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不斷增強自身統籌能力,并加強對民辦教育的政策梳理、日常監管、督導財政扶持、部門協調及第三方組織培育等來推動民辦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李文章在《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10期撰文指出,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結構系統發生歷史性變革,組織內生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為加快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這些成就,得益于尊重基層探索,得益于改革循序漸進,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環境。展望未來,面對時代背景變化,民辦高等教育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實現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從營利性向非營利性發展轉變、從私人性向公共性發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