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桃,林碎釵,范栩妃,王雪清,何琰瓊,周國花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急診科,浙江 溫州 325000)
院前急救是急診體系的首要及關鍵環節,而老年人(>60歲)急性病的發生及演變有其自身特點,加之溫州市處于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地域、氣候、人口年齡分布、經濟發展水平及作息習慣相對于其他地區,有其特殊性[1-2]。此外,數據庫文獻均以某一疾病或某一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學分析較多,城市或地區的急診老年病人流行病學或疾病譜分析調查未檢到,而且目前也無全市范圍內的急診老年病人的流行病學資料[3-5]。本研究分析溫州市城區院前急救老年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從而為本地區急診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溫州醫科大學急診中心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溫州市城區院前急救老年患者1200例,其中,院前非死亡患者1142例,院前死亡患者58例。納入標準:① 年齡>60歲;② 溫州市城區居住5年以上;③ 因急性病呼叫溫州市急救中心;④ 臨床病歷資料完整。
1.2 數據收集 建立Excel表格,記錄患者姓名、年齡、性別、發病時間、診斷、調度時間(從接到急診呼叫到急診出車的時間)、到達時間(從出車至抵達現場的時間)、現場時間(到達現場至返回的時間)等資料,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0版(ICD-10)》[6]分類后總結并分析其流行病學特征。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處理,流行病學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以統計學描述分析為主。符合正態及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否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距離表示,兩組間對比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院前急救時間比較 1142例院前非死亡患者與58例院前死亡患者調度時間、到達時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前非死亡患者的現場時間短于院前死亡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死亡與非死亡患者院前急救時間對比±s,min)
2.2 疾病類別和性別分布 1200例院前急救患者和58例院前死亡患者疾病類別均以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最常見,除創傷類疾病男性多于女性外,其它疾病均以女性多見。見表2。

表2 院前急救老年患者疾病類別分布情況
2.3 性別與年齡分布 如表3所示,1200例院前急救患者男女之比為1∶1.3,以71~80歲、81~90歲人群居多,其人群的比重分別為39.67%、34.83%; 58例院前死亡患者的男女之比為1∶1.76,70~100歲人群占到86.21%;60~90歲人群以循環系統疾病比重最大,>90歲人群以神經系統疾病比重最大。

表3 院前急救與院前死亡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
2.4 就診時間分布 如圖1及圖2所示,冬春季(11月、12月、1~4月)院前急診人數約是夏秋季(5~10月)的1.71倍,以3月、11月最多;冬春季院前死亡患者人數約是夏秋季的1.90倍,以12月、1月、3月最多;院前急診人數,夜晚(19∶00-次日07∶00)人數約是白天(07∶00-19∶00)的1.12倍,且一天中存在三個就診高峰(07∶00-09∶00)、(13∶00-15∶00)、(21∶00-4∶00);院前死亡人數,夜晚是白天的1.64倍,且一天中存在兩個高危死亡時段(13∶00-16∶00)、(22∶00-04∶00)。

圖1 不同月份老年患者院前急救及死亡情況

圖2 一天中不同時間點院前急救及死亡情況
溫州市屬經濟較為發達的歐亞大陸東南沿海開放城市,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市人均壽命明顯提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本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10%,標志著溫州市已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7-9]。老年人發病,尤其是急性病,有其鮮明的自身特點,這對院前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促進溫州市急診體系的快速高效發展,現將溫州市城區2013年1月—2016年1月老年急救患者流行病學資料分析如下。
本研究顯示,院前非死亡患者的現場時間短于死亡患者,而調度時間、到達時間均接近,與鄢濤等[10]的結論一致。這一方面提示院前死亡與急救速度無明顯關系;另一方面,說明溫州市急救速度與德陽市急救速度持平。而死亡患者的現場時間長于非死亡患者可能與心肺復蘇、輸血補液等臨床救治措施的實施有關。張守祥等[11]的研究顯示了基于現代網絡的院前急救模式對急救速度及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較好改善作用,這為院前急救體系的改善指明了方向。
本研究中,院前急救和院前死亡患者疾病類別均以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最常見,這與姜曉英等[12]的觀點并不矛盾,說明溫州市老年患者急性病多發于此四系統,預防和保健中可據此開展有針對性的防護。本研究發現,院前急救和院前死亡,60~90歲人群和大于90歲人群分別以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比重最大,這體現了循環及神經系統疾病發生的年齡特征,指明了研究和學習溫州市老年人急性病的重點內容。
本研究中,院前急救和院前死亡患者均以女性多見,這可能與女性平均壽命長、身心問題多等有關,故應注重溫州市老年女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麥麗開·普拉提[13]、張鳳英等[14]的研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與本研究差異考慮是樣本量、研究時間、地域性等因素所致。梁鶴峰[15]、朱遠群等[16]研究中,除創傷類疾病外,中毒、腦血管疾病同樣以男性多見,這與本研究結果的偏差分析與患者年齡、經濟水平、民族等差異有關。郭興等[17]研究中,院前急救死亡率5.27%,與本研究的4.83%接近,間接說明溫州市急診救治水平同華北平原一帶城市相當。
本調查發現,溫州市城區院前急救和院前死亡人數,冬春季多于夏秋季,且均存在高發月份,分析與溫州市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有關,提示一年中高發季節及月份可另設備班人員。本研究中,院前急救和院前死亡,夜晚多于白天,一天中存在三個就診高峰時段和兩個高危死亡時段,考慮與溫州市居民作息制度、生活習慣有關,提示一天中急診高峰時段可加派急診人員。此外,相關救治藥液及診治設備亦可根據急診人數的多少進行增減,從而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而李意等[18]認為,一天中的14∶00-16∶00、18∶00-22∶00和一年中的9-12月為急診高峰時段;孫懷志等[19]指出,22∶00-00∶59和17∶00-01∶59分別為酒精中毒、外傷的高發時段;程遜等[20]研究顯示,院前急救冬季和13∶00-18∶00出診量最高。這與本研究的差異可能是地域、氣候、習俗、作息制度、疾病范圍等不同所致。
總之,了解溫州市城區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學特征意義重大。但本研究資源相對有限,后續研究可考慮擴大樣本量,并深入分析不同經濟水平、民族、居住環境等人群的急診流行病學特征,從而為本市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提供更為客觀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