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周連
(于都縣衛生監督所 監督一科,江西 贛州342300)
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少[1],對水資源加強保護與衛生監測工作不僅是保護自然資源的需要,也是保證生命安全的重要舉措。于都縣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地理位置優渥,其水資源質量關系到眾多人民的用水安全與身體健康。本研究通過對于都縣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水樣監測,探究生活飲用水衛生質量監測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
1.1 一般資料 于2015年—2017年不同季節從于都縣農村與城鎮地區生活飲用水中分別抽取100份水樣對其質量進行監測,其中農村地區的水樣中豐水季與枯水季各50份,末梢水樣與出廠水樣分別為52份、48份;城鎮地區水樣中豐水季與枯水季各50份,末梢水樣與出廠水樣分別為49份、51份。
1.2 監測方法 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實用指南》[2]對水樣進行監測,包括酸堿度、硬度、氯化物、大腸桿菌、硝酸鹽、菌落總數等27項指標,不合格項≥3項即為不合格,合格率=合格水樣數/總水樣數×100%。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季節生活飲用水衛生質量 城鎮地區豐水季監測合格率(94.00%,47/50)高于農村地區(80.00%,4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65,P=0.024);城鎮地區枯水季監測合格率(96.00%,48/50)高于農村地區(82.00%,4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25)。
2.2 不同監測點生活飲用水衛生質量 城鎮地區末梢水樣監測合格率(93.88%,46/49)高于農村地區(80.77%,42/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65,P=0.049);城鎮地區出廠水樣監測合格率(96.08%,49/51)高于農村地區(81.25%,39/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05,P=0.019)。
2.3 水樣不合格原因分析 城鎮地區水樣不合格原因中硝酸鹽含量過高、游離氯含量過高、大腸桿菌含量過高、硫酸鹽含量過高、菌落總數過高比例均低于農村地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地區水樣不合格原因分析[n(%)]
提升飲水質量、保障城鎮與農村用水安全是社會與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我國農村地區覆蓋面積較大,農村地區飲用水的衛生質量控制難度與城鎮地區存在差異,在實際工作中加強控制力度具有必要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城鎮地區豐水季與枯水季水樣監測合格率、末梢水樣與出廠水樣合格率顯著高于農村地區,提示城鎮地區在不同季節、不同監測點水樣監測合格率更高。結果還顯示,城鎮地區水樣不合格原因中硝酸鹽含量過高、游離氯含量過高、大腸桿菌含量過高、硫酸鹽含量過高、菌落總數過高占比均顯著低于農村地區。對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并結合工作經驗,總結可能原因:(1)監測效率與質量。當前在監測水樣時一般仍使用基礎性監測,具體為使用電滲析方式淡化水樣,在提純與分離操作下分析水樣中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該監測方式對飲用水中的礦物質不能充分分離,微量元素監測效果不理想[3]。(2)監測設備。監測設備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維護和更新不及時的現象,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3)監測人員專業能力。部分監測人員監測方法掌握不足且工作責任感欠缺,影響監測質量。針對這些原因,可指定如下針對性解決策略:(1)提升監測程序的規范性,促進監測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對水樣進行質量監測時加強對監測程序規范性的提升,督促監測人員按照監測程序與步驟開展監測工作;嚴格限定水樣采集時間與地點;在分析、分離、提純礦物質中使用先進的設備儀器與監測方式[4];監督監測行為并完善處罰制度。(2)完善監測設備。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設備進行及時檢查,同時引進先進的監測設備;針對偏遠地區的衛生監測,配備專業的監測人員進行指導并提供新型設備[5];提升管理人員質量控制意識,妥善管理設備。(3)提升監測人員綜合能力。加強監測部門衛生教育,開展定期培訓工作,邀請知名專家進行指導工作,實行人員激勵制度。
綜上所述,于都縣城鎮地區豐水季與枯水季水樣監測合格率、末梢水樣與出廠水樣合格率均高于農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