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蕾,梁曉英
(1.烏魯木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健康教育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健康教育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危害人群健康與社會穩定。通過掌握傳染病的流行特征與發病特點可以有效提高對傳染病的監控與防控[1]。本研究對烏魯木齊市某區法定傳染病發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資料來源 疾病疫情數據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人口學資料來源于烏魯木齊市2017年統計年鑒。
1.2 統計學方法 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疫情資料進行分析,使用Excel2010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2.1 發病情況與順位 2017年某區無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報告,乙、丙類傳染病共報告17種,總病例數3560例,總發病率828.61/10萬,與去年同期(3142例)相比上升了13.30%。報告因傳染病死亡總數為24人(艾滋病24人),死亡率5.59/10萬。發病居前三位的病種為乙肝1024例(發病率238.34/10萬)、其它感染性腹瀉608例(發病率141.51/10萬)、手足口病539例(發病率125.45/10萬)。乙類傳染病共報告12種,總發病數為2340例,發病率為529.44/10萬,報告的主要病種有:乙肝1024例(43.76%)、肺結核345例(14.74%)、丙肝241例(10.30%)、梅毒204例(8.72%)、猩紅熱149例(6.37%)、艾滋病86例(3.68%)、甲肝76例(3.25%)、淋病63例(2.70%)、戊肝33例(1.41%)、痢疾27例(1.15%)、麻疹22例(0.94%)、布魯氏桿菌病11例(0.47%)。丙類傳染病報告6種,總發病數為1449例,發病率為327.84/10萬,報告的主要病種有: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風疹、包蟲病。見表1。

表1 某區主要法定傳染病發病順位
2.2 發病時間及人群分布 某區2013—2017年間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8 526例,每年均以6月報告發病數最多,分別占當年的12.87%、11.35%、10.96%、12.71%、13.22%。2017年報告病例男性1981人(55.65%)、女性1579人(44.35%),15歲以下未成年人報告病例數最多;見表2。

表2 某區2017年法定傳染病人群分布
2.3 傳播途徑分布 某區2017年主要法定傳染病傳播途徑分布為: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腸道傳染病1198例(33.65%)、呼吸道傳染病報告發病725例(20.37%)、血源及性傳播疾病報告發病1555例(43.68%)、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報告發病82例(2.30%)。
2017年烏魯木齊市某區法定傳染病發病率為828.61/10萬、死亡率5.59/10萬,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發病時間以夏季為主,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報道相一致[3]。從分析結果來看,病毒性肝炎和手足口病是高發病率的關鍵因素。病毒性肝炎,特別是乙肝近幾年一直是烏魯木齊市發病率最高的傳染病[4-5]。由于接種疫苗是降低乙型肝炎發病率最經濟、有效的手段,針對此疫情,應該長期有序地在重點人群中開展乙肝疫苗接種,切實有效控制乙肝疫情的發生和流行[6]。
從傳播途徑分布來看,某區2017法定傳染病以血源及性傳播途徑為主,其中又以梅毒、艾滋病高發。針對這一現象,要進一步加強對娛樂場所從業人員、吸毒人群等高危人群的監管;加強對不良行為方式(性亂和靜脈注射吸毒) 的干預,防止血液交叉污染等多方面進行防控[7],也要對其他傳染病如耐藥性結核病加強監測。
從人口學特征來看,男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與男女在生理和遺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有關,也可能與暴露機會的大小有關[8]。15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為最高發群體。隨著城市發展與流動人口的增多,無資質的“黑托幼機構”成為傳染病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針對學校、托幼機構容易集中暴發的呼吸道、腸道傳染病,一方面是加強學生及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另一方面則是嚴格落實晨檢制度,對確診、疑似病例及時上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時隔離感染者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加強疫情報告管理。
自2017年至今,某區正處于城市拆遷、改擴建階段,外來人口眾多,傳染病防治工作形勢嚴峻。應該對工地,流動兒童為主的學校、托幼機構,娛樂場所等高危人群聚集地開展針對性的疾病監測;建立預警機制;制定高效的傳染病防控策略;擴大人群免疫接種覆蓋率;提高疾病篩查能力,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傳染性疾病對人群健康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