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灝鏗
原油成分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這些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負面作用。原油中含有毒害作用的化合物主要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多環芳烴PAHs。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是臭氧和二次有機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部分組分還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癌作用。多環芳烴PHAs是在石油中含有的揮發性碳氫化合物,是重要的環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發現有200多種PAHs,其中有相當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α芘,苯并α蒽等,若其在環境中長期存在,會造成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降低的嚴重后果。
根據沈國英、施并章在《海洋生態學》中的研究,溢油污染引起物種多樣性降低的機理一般為:1.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礙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使生物喪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2.污染引起生境的改變,使生物喪失了生存的環境;3.生態系統中的富集和積累作用,使食物鏈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難以存活或繁育等。
在受到溢油污染后,系統也會逐漸恢復,但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Hawkin等人的研究,考慮到影響系統恢復速度的外部、內部因素,一般溢油污染后的恢復規律是:

圖1 一般溢油污染后的海洋生物群落恢復規律
由圖可以看出,受到溢油污染后海洋生物群落會進行恢復,在恢復過程中,幸存下來的生物首先進行繁衍,由于其它物種受到污染數量急劇減少,幸存生物的種群數量會增加,吸引大量物種從其他地區遷移而來,種群內物種相互作用,引發劇烈震蕩。后期群落波動不斷,引發物種相互作用減弱,期間伴隨著大量外來物種的大規模遷入,經過長期過程后,最終群落的時間、空間變化恢復正常。從這一群落恢復規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受到石油溢油污染的海洋生物群落如果想要恢復正常狀態,需要經過復雜且長期的恢復過程,溢油污染對于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群落的演化發展都是極大的打擊。
溢油對會對人體生理、心理健康產生生理影響。以河北精神號溢油事故為例,Jung J H對河北精神號溢油事故后對參與清理工作志愿者的生理、身體健康進行研究,發現長期參與清理工作的人員產生了視力障礙、疲勞、發燒、記憶和認知混亂以及腹痛等身體不適癥狀。
對105名參與清理活動志愿者的尿樣進行檢測,清理活動前后尿樣中VOCs和PHAs代謝產物濃度水平進行比較,發現清理活動結束后二者濃度均顯著升高。這是由于當人體接觸溢油中的高濃度VOCs和PHAs時很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容易引發頭痛、頭暈、咳嗽、惡心、嘔吐的癥狀,嚴重時會造成肝中毒的危險。從這一研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由于石油中含有高濃度VOCs和PHAs,如果產生溢油事故,人類直接接觸到原油的幾率增加,是極不利于人體生理健康的。
在對人體心理健康的影響方面,研究表明,與未接觸污染物的健康人群相比,泰安郡居民表現出心理障礙,調查數據表明泰安郡居民表現出的壓力和抑郁狀況監測值分別比對照組高6.5和 9.4~9.7倍。
在《海洋溢油事故對天然漁業資源損害評估》一文中,沈新強等三名作者以“2006年4月22日舟山沿岸漁場的溢油事故”為例,探討海洋溢油事故對天然漁業資源的損害。
一方面,海上溢油污染對海洋生物產生較大危害。
海上溢油污染可能造成如下結果:魚卵、仔魚因高濃度的油含量而全部死亡,幼魚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死亡率估計占70%,成魚絕大部分可以回避;油污在潮流作用下,粘附在島礁、岸灘,使潮間帶底棲動物受到嚴重污染而導致死亡或失去實用價值。
另一方面,海上溢油污染對天然漁業資源造成嚴重損害。
第一,使魚卵魚仔魚數量大量減少。
實驗結果表明該油品對海蜇水螅體的 24h—LC如值為3.5mg·L~,對牙鲆仔魚的 24h—LC∞ 值為 2.0mg·L~。可見,該油品對仔、幼魚有較大的毒性。海上溢油污染極易導致魚卵和仔魚的死亡。“4·22”事故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損害的范圍在100 km2以上。魚卵、仔魚營浮游性生活,分布于近表層。分析評估認為在100 km2范圍內魚卵、仔魚因高濃度的油污染而全部致死。由此推算,本次油污染事故造成魚卵和仔魚的總損失量分別為6.7×107個和1.17×109尾,此便是一極好例證。
第二,使海洋游泳生物的數量大量減少。
海上溢油污染對海洋中游泳生物產生較大危害,溢油污染發生后由于幼魚回避能力弱,大部分因高濃度的油污染而致死。在“4·22”事故中,平均幼體比例占61.64%和70%致死率。
第三,威脅礁潮間帶底棲動物。
溢油事故發生后,油污粘在附近的巖礁上,導致巖相生物受到嚴重的污染,造成潮間帶底棲貝類成、幼體部分死亡,部分雖沒有死亡,但受到嚴重油污染,失去實用價值。
第四,天然漁業資源恢復需花費大筆費用。
對于海上溢油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復天然漁業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而采取此途徑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根據放流種類的特點和增殖效果,確定各種類放流比例,“4·22”溢油事故對事故海域漁業資源恢復直接所需總費用為2569萬元。
《溢油污染對濱海旅游業的損害研究》一文中,倪國江等學者以分析導致濱海旅游業受損的溢油污染來源為前提,全面剖析溢油污染對濱海旅游業的損害。綜合文章內容來看,溢油污染主要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經濟損害和社會損害三大類:
首先,海上溢油污染易造成生態環境損害:
第一,海水損害。溢油污染降低海洋的自凈能力,將降低海水觀賞價值,破壞海水浴場的游泳功能。第二,海底沉積物損害。受到海上溢油污染的海底沉積物會隨著海流移動,間接擴大污染范圍。第三,生物損害。溢油污染會破壞生物生存的環境和食物源,而它們正是沿海的濱海旅游景區賴以生存的生物資源,受到污染的環境和食物將會對沿海旅游區造成極大損害。第四,岸灘和礁石損害。在風和潮汐的作用下,海面浮油或油水的混合物涌到岸上,損害沙灘和礁石作為濱海旅游組成元素的觀賞價值。
其次,海上溢油污染易造成經濟損害:
第一,景區觀光娛樂設施損害。第二,景區門票收入損害。在受到溢油污染威脅和破壞的狀況下,景區游客數量減少。第三,相關服務業損害。濱海旅游景區因溢油污染導致的游客減少,造成相關服務業營收損。第四,政府損害。政府所做的污染后處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資源。
溢油污染給濱海旅游業帶來的社會損害,表現為對相關人員身心和生活的損害、對景區社會美譽度的損害、對政府聲譽的損害等情況。
眾多的溢油污染事件告訴我們,應當進一步認識海洋石油污染的風險性。《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認為海洋污染問題是企業、部門和相關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敏感課題,必須切實做好石油污染的預防和應急準備工作。
石化等危險產業應該做好產業布局規劃,保證環境和社會安全;大型的儲油基地應該遠離海洋,降低海洋溢油污染的風險;對于有海上溢油污染風險的工程需要加強控制,對未建的工程進行安全科學規劃,對于在建的工程要保證建設過程中的嚴格監管,要求設備規范,對于已經建成的需要加強日常監督和風險排查,將溢油風險降到最低。
目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已建立起了完善的溢油污染事件和溢油處理組織。政府需要制定出一份具體可實施的海洋溢油污染預案;石油產業企業也應該制定緊急預案。同時大學、研究所等機構也可以對具體溢油案例進行研究,包括溢油事故預防、應急預案建立、溢油事故處理等方面,多方努力保證我們能夠高效地建立海陸聯動,及時有效的應急預案。
增強溢油專業清污能力,需要國家和企業的大力投入,增強溢油污染預警能力,建設專業清污船只和清污隊伍;配備攔油設備,阻止石油污染擴散。
當海洋溢油事件發生后,溢油企業往往面臨著巨額的罰款和政策處罰,對溢油事件的處理成本極高,在短時間內難以及時應對,石油擴散范圍增大進一步加劇污染。本文建議建立海洋溢油污染事件的保險機制,分散海洋溢油的風險,也借此提高企業應對溢油時間的處理效率和能力,更好的防治溢油危害。
海洋是人類的重要資源,也是影響氣候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現在我們面臨的海洋環境不容樂觀。海上溢油污染問題不僅會破壞海洋生態,也會帶來程度不等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負面影響,亟需引起重視。需要我們逐步建立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和補償機制,爭取建成事前預防、事中搶救、事后補救的應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