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娥,唐歡
(1.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3.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名師工作室,江蘇 無錫 214206)
寶相花紋樣是中國傳統服飾紋樣之一,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以及豐富的造型,至今被廣泛應用在服飾及家紡中。作為吉祥紋樣之一的寶相花紋樣,其傳入中國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視覺特色與藝術象征。文中以此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寶相花紋樣不同時期的造型及其含義,形成寶相花紋樣符號從成形到鼎盛、流變、成熟并最終被傳承的完整認知,從中尋找傳統服飾紋樣融合設計的發展方向。
寶相花紋樣是中國傳統服飾紋樣中一種將外來與本土紋樣相結合的裝飾性植物紋樣。
“寶相”一詞出自佛教,稱佛像莊嚴之相[1]。盛唐時代的莫高窟,流行一些富于寓意的圖案,如“寶相”,是象征佛、法、僧三寶的“莊嚴相”[1]。對于寶相花紋樣的準確定義,大量涉及傳統紋樣的文獻中都有各自的解釋。雖然各家說法并不完全一致,但通過歸納比較,可知寶相花并非真實存在的花卉,而是通過對自然花卉進行變形處理產生的理想之花,體現了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寶相花紋樣,其本質是中古時期、特別是唐代的典型“團窠”類圖案,其花心圖案主要由蓮花紋、牡丹紋、石榴紋等組成,是多種花卉的組合,花瓣形式有對勾瓣、側卷瓣、云曲瓣。圖1為清代寶相花紋樣[2]。其主要特征是:以多種花卉單體的組合形式呈現,以“米”字或“十”字結構按對稱放射的規律重新組合而成,形成繁而不亂的造型結構[3]。

圖1 清代寶相花紋樣 Fig.1 Baoxiang flower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寶相花紋樣起源于南北朝時期。西漢末年,絲綢之路起始于長安,經由中亞、西亞最終到達歐洲和非洲,成為中西文化與商貿交流的重要渠道。印度及波斯文化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至西晉末年,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人們開始尋求世俗生活以外的安慰,同時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大力宣揚注重輪回、來世的佛教。隨著佛教文化的發展,許多宗教元素被大量運用在服飾上,如佛像、蓮花紋等,相比于魏晉之前神仙人物占絕大多數的局面,中國服飾紋樣開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在古印度,蓮花紋代表“蓮花化生”,象征著純潔,是佛教的重要紋樣之一;而另一種源于薩珊波斯文化的聯珠紋,由大小相同的小圓珠組成,或排列成圓形,包圍中心圖案,或排列成條狀,形成規律線條。作為服裝裝飾圖案,這些紋樣經歷了本土化后,形成了符合中國審美的由植物紋樣及其他吉祥紋樣組成的團窠圖案。寶相花紋樣,是佛教、波斯文化在經歷中國本土文化影響后,融合了石榴紋、如意紋、云紋等本土紋樣,形成的集現實和想象于一體的獨特植物紋樣。隨著寶相花紋樣的不斷發展,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之一,是中華民族較重要的藝術符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特征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服飾的功能已從最原始的遮體保暖演化成對該時期文化內涵和寓意的表征[4]。因此,服飾除了最基礎的實用功能外,同時能夠表達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審美特性,是具有較多象征含義的符號。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服飾符號可以分為色彩符號、造型符號、紋樣符號、面料符號等,而寶相花紋樣即為紋樣符號之一。不同的符號可以傳達不同的尊卑觀念、地位,也可以傳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服飾紋樣彰顯著不同時代的審美文化、不同國家的傳統習俗、不同等級的地位,以及人們對神靈的崇敬之情。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紋樣本身及其表達的含義都可能發生變化。寶相花紋樣造型與含義在其元素構成基礎上,歷經5個階段:成形、鼎盛、流變、成熟、傳承,不斷發展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寶相花紋樣的成形階段,在此之前,中國的服飾紋樣中植物裝飾紋樣并不流行,更多的是使用神仙人物和云紋等。該時期的寶相花紋樣將蓮花紋、聯珠紋與本土紋樣組合,呈現出簡單寫實的造型。
東漢末年,戰爭頻繁,國家分崩離析,人們渴望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安居樂業。而佛教思想有助于鞏固統治政權,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統治者開始大量創建與佛教相關的藝術形式(如著名的龍門、敦煌、云岡石窟[5]),從而不斷加深佛教文化在民眾中的影響。隨之興起的是佛教裝飾藝術,而紋樣(尤其是在佛教中占據較高地位的蓮花紋)便是其在生活中的體現。這種新穎植物紋樣的出現,是當時人們在艱難環境下尋求新寄托時的一種審美改變。此外,波斯文化所帶來的聯珠紋也成為了新的裝飾紋樣。在多種文化交融的過程中,蓮花紋、忍冬紋與聯珠紋本土化變形紋樣相結合,為寶相花紋樣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該時期寶相花紋樣內涵更多地體現了人們對佛教“輪回”“重生”的向往,以及對現實殘酷生活的逃避。
盛唐時期,也是寶相花紋樣發展的鼎盛時期,統治者為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繼續大力推行佛教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寶相花紋樣的組成、結構、色彩變得更加繁復華貴。唐代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貿易往來頻繁,國人生活水平較高,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因而自信開放的文化視野形成了唐朝時期健美張揚的審美情趣[6]。在此背景下,寶相花紋樣發展到了極高藝術水平。圖2為唐代寶相花紋樣[2]。其紋樣造型上花茂葉盛,彰顯豐滿大氣的唐風;結構上增加花瓣層數,形成圓形單花造型;組成上吸收了石榴、葡萄等更多的外來紋樣。整體花紋中西結合,造型雍容華貴、飽滿圓潤,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更是兼容并蓄的唐代精神的象征[7]。

圖2 唐代寶相花紋樣 Fig.2 Baoxiang flower pattern in the Tang Dynasty
唐代時期的寶相花紋樣,從純粹的宗教(包括印度佛教、薩珊國教——襖教等)涵義,不斷向多種含義發展,并逐漸脫離宗教文化的影響。從總體來看,唐代的寶相花紋樣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其造型更加飽滿,寓意不斷增加,并且逐漸世俗化。在這個階段,寶相花紋樣體現的是兼容并蓄、開放自信的內涵。
經歷了鼎盛階段后,寶相花紋樣廣泛應用于各類器物、服裝中,被人們接受與喜愛。在此之后的宋元時期,寶相花紋樣進入了與唐代鼎盛時期截然不同的流變階段。
宋代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加之在本土道教、儒教的沖擊下,佛教文化的影響力相比唐代被削弱很多。受宋代審美意趣、理性思想以及當時經濟文化的影響,寶相花花瓣瓣型多尖銳細長,呈現出當時社會流行的理性之風,沿著宋代文化詩意和清新動感的方向發展[8]。宋代寶相花紋樣造型如圖3所示[2]。紋樣雖然少了一些華麗富貴的美感,但在宋代的理性風氣影響之下,自有一種清新之美。
隨著社會審美發生變化,植物紋樣中“以瘦為美”的纏枝形態更加貼合人們的審美需要。將纏枝與寶相花紋樣結合,豐富紋樣的形態結構,讓寶相花紋樣造型及其含義持續穩定發展。該時期,寶相花紋樣有了貼近生活、自然真實、理性含蓄之義。

圖3 宋代寶相花紋樣 Fig.3 Baoxiang flower pattern in the Song Dynasty
到了元代,受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社會風氣發生變化,不再延續宋代時期的纖弱之風,寶相花紋樣造型重新變得豪邁大氣,但是與唐代時期的活力與朝氣又有不同,去除了多余的裝飾并逐漸形成固定模式。經歷了不同民族政權的交替,流變時期的寶相花紋樣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并逐漸向成熟時期的程式化方向發展。
明清時期,寶相花紋樣進入發展成熟期,常與其他傳統吉祥紋樣一起運用。由于明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扶持手工業的政策,極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進而服飾紋樣也產生較大變化,其中植物紋樣的發展越來越成熟[9]。清代時期手工業進一步發展,并且傳統文化也獲得了人們的重視,寶相花紋樣的運用趨于成熟繁榮。明清時期的世俗文化高度發展,人們將對生活的美好祝愿通過紋樣直白地表達,因此吉祥紋樣被廣泛運用[10]。不同題材的紋樣體現的不僅是審美表達,也增加了各種吉祥美好寓意。“有圖必有喜”成為這一時期裝飾紋樣的重要特點[9]。寶相花紋樣在固定樣式的基礎上,經常與葡萄紋、云紋、桃、壽、蝙蝠等紋樣連用。圖4為與云紋的連用的寶相花紋樣[2]。圖中通過不同紋樣單元的組合,呈現多樣的視覺美感,傳達福、壽等豐富的吉祥寓意。
在此階段,寶相花紋樣汲取眾多美好紋樣之精華,以表達吉祥愿望,且幾乎擺脫了剛傳入時濃厚的佛教文化,向祈求生活幸福美滿的世俗文化發展,表達了人們對團圓、平安、吉祥的向往與期盼。同時,寶相花紋樣與其他吉祥紋樣的結合運用體現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與創造。

圖4 清代與吉祥紋樣結合的寶相花紋 Fig.4 Combination of Baoxiang flower and auspicious patterns in the Qing Dynasty
到了近現代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發生巨變,經濟、文化等也隨之改變。寶相花紋樣作為服裝傳統紋樣,也由成熟期轉入傳承期。隨著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弘揚,傳統服飾紋樣在服裝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寶相花紋樣被注入了新的理解,視覺上更豐富多樣,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寶相花紋樣具有豐富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悠久的發展歷史,是體現中國深厚文化的傳統紋樣之一。其被廣泛運用到服裝、家紡中,體現了現代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發展所呈現的蓬勃生命力。挖掘傳統紋樣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是傳承傳統文化、實現創新應用的首要方法之一[11]。如在2007年中國軍服改革中設計師將寶相花紋樣進行簡化,并運用于文職軍銜的肩章上;2014年APEC各國領導人服裝中,設計師提取寶相花紋樣的造型與色彩,采用紋樣組合的設計方法,并運用在制作精良的宋錦面料上,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現代設計師在運用寶相花紋樣時,加入了解構、提煉、重組等現代設計手法,極大地豐富了紋樣造型。寶相花紋樣在現代的設計應用,體現的是傳遞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內涵。
寶相花紋樣起源于宗教,逐漸發展成為寓意吉祥的傳統紋樣,到現代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不僅代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吸收同化的能力,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時代變化中的蓬勃生機。
在發展過程中,寶相花紋樣的核心組成要素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其構成形式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內涵也不斷變化。寶相花紋樣造型經歷了成形階段的簡單組合、鼎盛階段的飽滿華麗、流變階段的理性粗獷、成熟階段的固定程式、傳承階段的多樣運用,含義也從成形階段的宣揚宗教、鞏固統治,到鼎盛階段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再歷經流變階段理性自然向粗獷大氣的轉變,到成熟階段世俗化的祈愿吉祥,最終實現傳承階段對傳統文化的傳遞,其整個歷程是中國文化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文中探析寶相花紋樣的發展,梳理寶相花紋樣從成形到傳承的含義變化,找出服裝紋樣在本土化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規律,即不斷糅合當地文化元素,迎合大眾審美,在吸收不同傳統元素的過程中持續發展。通過對寶相花紋樣發展脈絡的研究,其含義逐漸被廣泛認知并運用,且為其他傳統紋樣在現代的發展、流行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