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蓂,吳志明,叢洪蓮,董智佳
(江南大學 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 無錫 214122)
隨著人們對著裝的要求不斷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校服的舒適度和美觀性也越來越重視。針織面料因其良好的彈性、柔軟性和透氣性,使針織制式校服更好地滿足其款式和舒適的雙重要求。
目前,國內在針織產品的原料開發(fā)、組織結構、款式設計以及著裝舒適性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任春結合實例探討了企業(yè)在針織服裝生產中進行服裝結構設計的方法;柯寶珠等對高彈針織面料女上裝緊身原型紙樣進行了研究;叢紅艷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原型紙樣進行了探討。但上述研究人員均未闡述針織制式校服的原型設計方法,針織制式校服的結構設計理論還較為落后,傳統(tǒng)的梭織服裝的制版方法不能滿足針織制式校服在舒適性、功能性等方面的需求。
文中從針織服裝的特性出發(fā),針對學生身體各部位的結構特征,利用比例分配的方法,合理地求出各部位尺寸,研究針織制式校服原型模板的制定,為針織校服的產品設計以及產品開發(fā)的高效化奠定基礎。
充分考慮面料本身所特有的彈性及回縮性,適當減少圍度設計時的放松量。由于針織物是由紗線彎曲成圈,相互串套而成,其面料本身所具有的拉伸性、脫散性、回縮性、懸垂性等特性,會直接影響服裝的規(guī)格設計乃至最后的服裝造型,所以要根據(jù)面料具有的特性調整松量大小。通常做合體性服裝時,若采用的針織面料彈性較好,則無需增加生理放松量,可根據(jù)款式的需求適當調整形態(tài)放松量。
針織面料柔軟的質地以及特有的彈性使得校服在制板過程中可以適當減少省量和省道數(shù)量。針織類的服裝一般分割線較少,表現(xiàn)形式較為簡潔,這可以有效防止經(jīng)縫紉后省道、分割線硬挺無彈性的問題,提高服裝的著裝舒適度,保證服裝簡潔柔順的造型。
考慮到學生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其天性活潑好動,如果制式校服的放松量過低,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內臟以及骨骼發(fā)育,因此要在生理最低允許度之上再多加一些余量。由于中學生穿著制式校服時胳膊經(jīng)常抬放在課桌上,因此在進行針織制式校服設計時,要注意袖籠及袖山高部位的設計,最大限度滿足學生上課時著裝的舒適度;另外,考慮到春秋季節(jié)學生會在校服里面穿著襯衣,初冬季節(jié)再增添保暖衣等,因此也要適當增加放松量,才能滿足學生針織制式校服對尺寸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青少年女生的審美要求及成長需要,針織制式校服的款式宜簡潔明快、樸素大方、時尚青春。
針織制式校服原型的制定可以簡化傳統(tǒng)制版中反復試樣的繁瑣,是一種既便捷又能適應多變款式的服裝樣板,可提高生產的運作效率。文中針對針織制式校服的原型設計,在150~170 cm學生基本結構尺寸的基礎上,根據(jù)針織面料的總體特征,結合針織制作工藝原理,制定出了符合人體功能性和舒適性的二維服裝紙樣。
正確獲取人體控制部位數(shù)據(jù)是設計服裝規(guī)格的依據(jù),只有充分了解女中學生體型特征和運動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成衣規(guī)格尺寸。現(xiàn)行國家服裝號型標準中,沒有針對女中學生體型的服裝號型。女初中生群體屬于少年女子群體,在身高相同的情況下,與青年女子體型相比少年女子體型相對較瘦小,肩寬、胸圍和臀圍明顯偏小,因此在建立女初中生人體數(shù)據(jù)表時,要特別注意其與同等身高青年女子的三圍數(shù)據(jù)差異。
2.1.1女中學生人體數(shù)據(jù) 文中所研究的女中學生針織制式校服的規(guī)格尺寸依據(jù)GB/T1335.2─2008《服裝號型 女子》標準,結合葛彥等對女初中生體型分析,根據(jù)少年女子體型與青年女子體型的差異,計算得出身高150~170 cm女中學生主要部位的尺寸,具體見表1。

表1 女中學生主要部位尺寸
2.1.2女中學生人體與心理特征 身高150~170 cm通常對應的年齡為12~15周歲的女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女中學生尚處在生長發(fā)育期,其體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fā)生變化并逐漸接近成人體型。這個年齡段的女中學生身體發(fā)育較快,第二性征愈加明顯,胸圍每年增加2 cm左右,腰圍每年增加約1 cm,腰身逐漸顯露,身材越來越勻稱;同時逐漸脫離幼稚感,向往獨立,活動力極強,心理上也比較注意自身的發(fā)育,情緒易于波動,喜歡表現(xiàn)自我。在進行針織制式校服的款式設計時,服裝不要過分合體,應有適度的松量,既要滿足學生的身體發(fā)育及日常活動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盡量滿足她們渴望獨立、希望得到社會認可的心理。
2.2.1衣片原型設計 青少年針織制式校服的衣片原型是建立在服裝基本原型的基礎上,通過對領部、腰部、胸部、肩部等合理的處理,以適應學生的著裝需求。文中以身高160 cm的女中學生春秋季制式校服為例,針對針織面料的特性,結合針織服裝的工藝原理進行學生針織制式校服的衣片原型設計。
由于針織面料與梭織面料在縱向上并沒有較大的區(qū)別,而橫向拉伸率較大,所以紙樣的框架在背長L的基礎上增加2 cm作為高;B/4+1 cm作為長來繪制紙樣的框架。在此基礎上,分別從表1量取肩寬S、肩斜角、胸圍B、腰圍W、領圍N、袖長、前袖籠深、后袖籠深,再根據(jù)服裝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將人體的三維立體尺寸進行平面轉換,最終得到針織制式校服的衣片原型。圖1為針織制式校服的原型紙樣。具體步驟如下:
1)畫上平線,縱向依據(jù)L+2 cm定腰節(jié)線(WL)。
2)后片與前片的橫向均取B/4+1 cm,畫后、前側縫線。
3)由上平線向下量取B/6+6 cm,畫袖籠深線(BL)。
4)后橫開領寬取B/20+3 cm,后直開領深取1/3后領寬;前橫開領寬取B/20+3 cm,前領深等于前領寬,畫出后、前領口弧線。
5)后肩斜角取19°,前肩斜角取21°,畫后、前肩斜線。
6)量取S/2與后肩斜線相交,定后肩端點d1;量取后肩斜線長為l,前肩斜線長為l-0.5 cm,定前肩端點d2。
7)后背寬取B/6+3 cm,前胸寬為B/6+2 cm。
8)BP點的位置在前胸寬1/2處的胸圍線上。
9)胸省的確定:根據(jù)女中學生的身體特征,為使服裝更為合體,以BP點為原點、BP點至前側縫線為基準線向上作胸省角5°,與前側縫線向上相交于a點;在BP點向外1 cm同時向下2.5 cm處畫一條省中線,與腰圍線相交,設置一個1.5 cm寬的腰省。
10)畫好后、前袖窿線。

圖1 針織制式校服衣片原型紙樣示意Fig.1 Prototype pattern of a knitted school uniform
2.2.2袖片原型設計 青少年針織制式校服的袖片原型設計主要受袖窿形狀和袖山高度的影響。袖窿形狀主要是由人體腋窩的截面形狀、臂根圍決定的;而袖山高則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數(shù)值逐漸增大。原則上,袖山曲線和袖窿弧線長度相等,當袖山曲線和袖長不變時,袖山越高,袖肥越小,形成接口的橢圓形越突出,成形后的內夾角就越小,外肩角越明顯,袖子也就越貼體。考慮到青少年尚處在身體發(fā)育階段,且長時間端坐在課桌前,手臂一直處于抬起狀態(tài),所以在進行袖片原型設計時,應盡量減小袖山高,增大活動度,同時還要考慮上臂活動時所需要的余量,應滿足手臂常規(guī)活動時的空間需求。
袖片原型設計是以人體為依托,并根據(jù)人體運動時所需空間和穿著舒適性增加適當?shù)姆潘闪俊P渖礁摺⑿溟L、袖肥、袖肘長、前后袖窿弧長LAH,都是針織制式校服袖片原型紙樣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根據(jù)服裝結構的基本設計要求,進行針織制式校服袖片原型紙樣的繪制。具體如圖2所示。
1)畫上平線,縱向根據(jù)袖長L′定袖口線。
2)定袖肥線,取袖斜角45°,使袖斜線長AE=LAH/2。
3)畫袖肘線,取AD=L′/2+2.5 cm。
4)過點E畫AB的平行線,取HE下端1/5點c和AC上方2/5點b與LAH/2向右移0.5 cm處的點a′相連,畫圓順,袖子越合體,袖山弧線越凸。
5)畫出大袖片的袖縫線,在袖肘線處左右各縮進約1 cm,畫順。
6)小袖片以大袖片為參照,在其基礎上制圖:取AC的上2/5點b向內縮進1 cm至點b′,將b′與HE的下1/5點c過I點相連,畫圓順,袖子越合體,袖山弧線越凹。
7)畫出小袖片的袖縫線。

圖2 針織制式校服袖片原型紙樣示意Fig.2 Prototype pattern of a knitted school uniform sleeves
3.1.1樣衣的面料 GB/T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中提出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應不低于35%。文中采用的針織面料為高支高密、面密度為169 g/m2、門幅為170 cm的棉氨綸面料,面料中含有97.2%的72.9 dtex棉和2.8%的22 dtex氨綸成分,橫向拉伸率可達20%;且由于針織面料本身所特有的線圈結構,導致其拉伸回縮性較強,具有很好的彈性。同時面料吸濕透氣,手感細膩、柔軟,提高了著裝舒適度。
3.1.2制作條件與工藝 為避免外界條件對樣衣的制作造成影響,實驗的原型樣衣由同一人在同一臺機器上制作完成。依據(jù)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GB/T 22854─2009《針織學生服》相關的工藝要求進行縫制。
根據(jù)針織制式校服衣片原型紙樣制作出的原型樣衣,試穿在160 cm的女學生身上,前片造型較好,袖窿部位對位準確,前后腰節(jié)線一致;后片肩胛骨處較平服,有足夠的余量供肩部活動;但肩斜度過大,沒有足夠的余量增加墊肩,影響了造型的美觀性,要稍微減小肩斜角度;胸圍量需適當增加人體呼吸時所需的松量,因此應在凈胸圍的基礎上適當加放4 cm。
經(jīng)過分析,確定了修訂部位及方案,再進行樣衣制作實驗,具體結果如圖3、圖4所示。把修定的紙樣用樣布縫制成樣衣穿在同一女生身上,并對其進行多次分析—設計—修訂—制作—試穿,獲得新的結構設計。最終將后肩線向上抬高了1°,前肩線抬高了2°,解決了肩斜角度的問題。

圖3 針織制式校服衣片原型紙樣修正示意Fig.3 Correction prototype pattern of a knitted school uniform

圖4 針織制式校服袖片原型紙樣示意Fig.4 Prototype pattern of a knitted school uniform sleeves
將按原結構設計制作的樣衣和按新結構設計制作的樣衣進行穿著效果比較。新設計的紙樣更加符合人體結構,有較好的體型感,曲面變化隨體性強。
由于現(xiàn)代針織制式校服的外衣化、時尚化特點,其款式變化多樣,故采用原型法進行紙樣設計。文中依據(jù)160/76型號的女中學生春秋季制式校服的款式需要,在原型紙樣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女中學生春秋季制式校服上衣規(guī)格見表2。

表2 女中學生春秋季制式校服上衣規(guī)格
依據(jù)針織服裝的基本要求,在應用針織制式校服的衣片原型時,首先要考慮針織制式校服的加放松量。針織制式校服衣片樣衣紙樣示意如圖5所示。以后腰圍線為基準,在原型的基礎上加放后得到衣長54 cm,以滿足此款校服的長度要求。根據(jù)款式需要,將原型中的腰省轉移到側縫位置,前后片的腰圍位置分別向內收1.5 cm,前后袖窿分別挖深1.5 cm。根據(jù)款式要求在富怡制板軟件中進行制板;最后打印出紙樣,對面料進行裁剪,運用合理的縫制工藝進行縫制直至服裝的完成。

圖5 針織制式校服衣片樣衣紙樣示意Fig.5 Sample prototype pattern of a knitted school uniform
西裝袖的袖窿以封閉曲線與袖身連接,袖山的面料性能、袖山弧線長等元素的改變,都會產生不同的裝肩參數(shù),一般袖片應大于袖窿弧線3~5 cm,才能達到裝袖時的參數(shù)要求。針織制式校服原裝袖對其外觀效果的要求較高,為了使袖子部位活動更加自如,在調整袖子紙樣時適當減小袖斜角,經(jīng)過設計修改得到的紙樣如圖6所示。

圖6 針織制式校服袖片原型紙樣示意Fig.6 Sample prototype pattern of a knitted school uniform
此款針織制式校服通過對腰省的轉移達到修身合體的效果,減少了服裝正面的拼接及縫紉線跡,使服裝更加舒適美觀。制作樣衣如圖7所示。裝袖后袖窿處接口圓順,學生手臂抬放自如,達到理想穿著效果,滿足中學生日常活動的需要。

圖7 女中學生春秋季制式校服Fig.7 School uniform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spring autumn
針對針織面料的特性,結合針織工藝原理,設計了符合青少年針織制式校服的原型紙樣。女中學生針織制式校服的紙樣設計是在對150~170 cm女生的身體結構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采用合理調整放松量的方法提高服裝的合體度及舒適度。根據(jù)160 cm女生春秋季制式校服款式的需要,對針織制式校服原型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得到了經(jīng)典款針織制式校服紙樣。實驗中樣衣的完成驗證了針織制式校服原型是適用于變化款針織制式校服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針織制式校服產品的紙樣設計,提高了針織新產品開發(fā)的效率。